张晓先:就我国汽车电子软件的开发而言,其研究开发的周期非常长,并且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普华公司几年前就已采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在做这件事情了。在技术水平方面,国内的基础软件企业所面临的不是纯粹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这样一个技术的问题,并且在实施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就产品本身而言,我们的产品在功能上已经通过主机厂的测试和验证,普华的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产品ORIENTAISOS在今年9月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MBTech颁发的3项OSEK标准官方认证。在产品方面我们和国外企业的确有差距,毕竟他们做了很多年,大家都认可它的品牌,但是我们的实施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要远远超过外企,特别是在本地化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比国外企业强很多。国外企业中做技术支持服务的都是在欧洲,比如说德国工程师,成本非常高,又存在着语言上的障碍和时差上的问题,并且国外的工程师经常休假,不能及时回复,客观上造成服务的效率非常低。
记者:普华软件与国内外车企的合作及研发情况?
张晓先:我们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与车企间的商业化合作,在国外我们拥有一家注册在瑞典哥德堡的普华欧洲公司,通过普华欧洲我们自09年底就已开始与一家国际品牌的主机厂进行商业化的合作,并且目前已经做了很多的项目。另外,我们还跟国内像长城汽车等主机厂有相关的合作,同本土、合资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及电控系统供应商也有较深入的合作。从研发的角度来看,汽车电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从项目开始、验证、到最终量产,它的周期特别长。在与车企合作中,普华并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普华和车企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控制器实现量产,最终的回报是和量产结合在一起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双方投入研发资源,当项目达到量产时,双方的目标就都实现了,虽然这个周期比较长一点,一般一个项目的周期走到量产是39个月左右,但是最终大家是往同一个目标努力。
记者:基础软件开发占自主品牌车企开发费用的比重是多少?
张晓先:研发费用大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发阶段,如果是比较全的完整系统就需50几个基础软件模块。第二部分是在车量产之后,在每个软件上收取的费用,此收益跟车的销量有关,销量越大收入越多。就整个国内的市场而言,由于没有相关数据,我就只能参考一些公司的公开报表,以及它的市场占有率进行推算,大概中国市场在20-30个亿左右。相对整个行业来说绝对数量并不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是对企业而是对政府而言,它的意义就非常的重大了,因为我们做的基础软件领域具有很大的杠杆作用,它可以推动国产电控系统的产业,并进一步推动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我们的先进技术可以作为提升电控系统创新能力的支撑,我们的研发团队、方案、及产品都可以用来提升客户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记者:目前汽车电子软件开发遇到的问题包括哪些?
张晓先:第一是品牌推广,我们通过大力开展市场活动,就是要让更多人认知国产软件的质量是可靠的,在支持服务上是有优势的,我们要不断保证这个观念。第二是人才问题,如何保留我们现有的高端人才,如何扩大我们的队伍,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一些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汽车电子行业具有周期特别长的特点,就需要投资者有比较长远的眼光,我们要看的远一些,以致我们需要得到一些来自政府的支持。例如我们有一家客户是电控系统厂商,已经过了两三年它还是在处在投入期,我曾问该公司相关人员:你现在销售收入是多少?他说现在还不能提销售收入,目前每年都是亏损的,还在研发研发阶段,要等到量产之后才能有收入。前提是主机厂已有明确的目标来做这件事情,经过长期投入直到量产之后就会有回报。
记者:您对市场的前景展望如何?
张晓先:我觉得,如果理想的话,五年之内中国市场上应该会有一家独立的规模化的基础软件公司出现,它是为产业服务的,是整个产业的一部分。这家公司不仅可以为所有的主机厂和零部件及电控系统供应商提供基础软件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拥有着一支非常高效的研发团队,非常好的本土化的产品,及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