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近年来,我们的海外收购动作频频,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减震制动单元、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中航工业汽车与北京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万向收购美国DS、中信戴卡收购KSM铸造集团、比亚迪收购日本狄原磨具厂,等等,这一系列的海外收购,表面看来似乎已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但海外并购真的能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救赎”的法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中,国企的领导在当“掌门”期间,多数都是拼命通过提高企业效益来积攒资本,从而进入仕途,很少有把企业当事业的领导,国企的高管门也经常是走马观花。同样,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营企业,更是一个个将眼前利益看的高于一切。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谁愿意通过加大研发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但损失了短期企业利润呢?
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国际平均的6.6%。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1986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7590亿元,其中整车投资5093亿元,而零部件投资只有2000多亿元。在发达国家,零部件投资通常大于整车投资,整车与零部件的投资比例应为1:1.3至1:2,而目前我国仅为1:0.3,远远不够。而从企业角度来看,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样少之又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整车企业在零部件上投入不足1%的不在少数。
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企业就很难培育较强的研发能力。要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就必须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了研发投入的保障,才有研发能力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理当如此吧。
政策扶持迫在眉睫
零部件作为汽车产业的基础,产品和技术直接制约着整车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行业整体急功近利,造成“重整车轻零部件”的状况长期存在,从而零部件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大多都是完全根据整车企业的需求来生产,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样品测绘阶段,面对整车厂推出新车型、新品种、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矛盾日益凸现,有专家紧急呼吁,“我们应把零部件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思考,要真正给予扶持以及政策引导。”的确,要改变我国近4万家零部件企业散、乱,技术落后的现状,单凭市场作用短期很难改变,必须通过政府这双“有形的手”加以引导和扶持。
在2010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极大的利好。但实施两年来,却“雷声大,雨点小”,业界迫切的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