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1日,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在淘宝商城开办官方网店,销售博世品牌的雨刷、火花塞等产品。据称,消费者在网店购得的正品不仅价格低于市面所售同类产品,还可避免在维修点或汽配城买到假货。这一举动被视为以博世为首的跨国零部件公司开始官方“打假”,进军售后市场。
“售后服务的利润是整车销售利润的3倍,预计到2012年(全国市场规模)将增至约4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9%。”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日前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可信品牌认证平台启动仪式上表示。随着整车销售增速放缓,为了挖掘售后市场的消费潜力,一些跨国零部件公司开始绞尽脑汁地与一些中国本土厂商展开“暗战”。
售后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到底有多“混乱”?一份调查结果令人担忧——56%的中国汽车用户在自有车辆上发现了仿冒产品;近三年中,由于使用伪劣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车约占事故车总量的13%。
据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测算,假冒汽车配件在全球销售额估计达到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70亿元),较2008年的820亿元增长了数倍。其中,中国的假冒产品现象尤为严重。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中国汽车售后市场混乱的特征主要是 “劣币驱逐良币”,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证,价格便宜的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品牌零部件被市场驱逐。质优品良的产品无法立足于终端市场,终端市场上的需求则是由很多生产假冒原厂件的企业来满足。
在于元渤看来,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汽车厂家对4S店零部件供应的垄断,是造成售后市场“无品牌”、“无质保”的重要原因。
重构零部件流通体系
除了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中国汽车售后市场流通体系健全的主要障碍还指向了现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
很多汽车消费者去4S店维修车辆时都会感觉“正规配件价格贵”,但是尝试去4S店以外的地方购买正规零部件却买不到,因为汽车主机厂垄断了新车的售后市场。
陈文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售后服务利润是整车销售利润的3倍,这些车企为了保证自己丰厚的利润,不肯放开售后市场,“仿冒零部件企业则看重4S店可观的利润,通过制造零部件假冒,以较低的价格流入市场,‘贪便宜’的汽车消费者就会购买。”
据陈文凯介绍,美国汽车4S店70%~80%的售后零部件来自于体系外,德国汽车4S店的零部件有50%~60%来自体系外,而中国汽车4S店基本都是通过厂家,正规零部件不能自由流通,因此“造假”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