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存在的,是中国内燃机企业发展的七大优势。第一,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的增长,使得行业规模和主要的经济指标都呈现出喜人的势头,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连续8年保持增长。第二,政府积极参入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了行业的监管,将节能减排的任务表达得很坚决,这直接推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三,内燃机行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自的自主创新能力,新产品不断涌现。第四,国际市场对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国内燃机需求增加,内燃机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第五,虽然内燃机企业的盈利的幅度在放缓,但是数额持续增长。第六,少数企业发挥了行业带头作用,在新能源,混合动力等技术上做出了表率,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七,代表低端水平的单缸发动机行业发生了萎缩,而高端发动机已经开始少量的出现。
找准软肋,再执行赶超计划
第一,在产业结构方面,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内燃机行业的企业数量由原来的5万多家缩减为5000多家,目前在内燃机工业协会登记在册的为1200多家,但这个数量对于内燃机行业来说还是太多。业内人士指出,美国汽车工业有“三大”巨头,带来的就是内燃机行业较高的集中度。中国汽车工业太散,内燃机行业的集中度必然不高,这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未来内燃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全球化和国际化,只在国内发展肯定是不行的,而全球化和国际化依托于产业集中度,像美国康明斯在世界各地都有工厂,这样它才能实现全球化和国际化。目前国内的内燃机企业还没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内燃机“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提高生产集中度的分阶段目标:行业排名前三的企业,生产集中度要达到30%~40%,前8家要达到60%。
在产品结构方面,通过调整,内燃机企业要发展系列产品平台,同时带动配套平台的发展。比如潍柴的P系列就已经形成完善的技术平台。规划还强调了配套平台发展的重要性,如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内燃机控制系统。魏安力表示,只有配套平台发展起来了,才能把产业留在中国,否则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当中国的成本和人力优势不那么明显时,配套产业就会随之向它们转移。
第二,在发展目标上,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无论是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策、能源安全问题的严峻,还是行业发展的要求,都指向了节能。而且从全世界的发展目标来看,也是追求更低的能耗,不断提升传统内燃机的工作效率,所以节能将是“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工作的重点。开源主要是指开发合适的替代燃料,这方面的工作全世界都在做,从醇醚燃料、天然气到生物柴油,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路径。据透露,交通运输部拟在客运和货运班线上推广天然气商用车。另外,工信部拟在上海、山西和陕西两省一市局部地区开展机动车燃用甲醇燃料的试点运行工作。
节流主要依靠各企业所开发和应用的节能技术,减少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如美国就研发了发动机热循环等革新技术。效率包括了发动机热效率和综合效率的提升。“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将优先发展、推动降低发动机油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这些技术包括优化的先进燃烧技术、高压燃油喷射技术、增压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高过滤滤清技术以及协同上述5部分的控制系统技术。同时,对零部件的高密封技术和低摩擦技术的应用也是重中之重。
总之,只有认清了自身的不足,找准了自己的软肋,再凭借着市场动力和既有的优势所带给行业的信心,中国内燃机赶超世界水平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