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国产替代进口市场空间大 汽车零部件业突破在即

发布日期:2012-03-15 来源:和讯股票 浏览次数:1003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从下图显示的行业动能效应,我们可以得知,新股、中市净率股、中市盈率股、小盘股和中盘股动能十足,表现较好。而未来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有将在哪个板块?

国产替代进口市场空间大 汽车零部件业突破在即

国产替代进口市场空间大 汽车零部件业突破在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

质检总局执法司13日下午再次约谈了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代表,要求企业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大众DSG变速器故障问题。质检总局执法司负责人表示,一段时期以来,质检总局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大众品牌系列车型DSG变速器出现异响、抖动、顿挫等故障现象。质检总局已将相关投诉信息向大众公司(含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同)进行通报,并启动缺陷调查工作。

机会与风险

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呈弱、小、散的状态,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是缺乏规模效应,且关键零部件领域几乎全被外资占据,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及资源成本。从行为分析可知,我国质检总局的此次行动,仅仅代表中国政府为扶持民族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所作的一部分努力,扶持才刚刚开始。由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内生力,国产替代进口,自主创新和并购同行,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大有可为。

国产替代进口市场空间大

要了解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是否成功,就必须先看看商务部的数据。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是世界汽车大国,却不是汽车强国,众多合资厂的中方只是得到微利。因为大部分利润为掌握外资厂商所获取。现在,欧美处于经济低谷,我国自主汽车厂商正在借助如此良机,迅速并购和攻破关键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进而收获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蛋糕。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后发者先至"!

自主创新与并购同行核心技术渐形成

我国汽车零部件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关键部分和高端产品。不过,现在已经有所突破。其中,突破的路径之一,则是自主研发,创新式发展。比如在2009年6月30日,国产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自动变速器——欧意德全电控、低噪音、高传动比、高适用性4速自动变速器,在中国最大的发动机及变速器生产基地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公司试生产成功,它填补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又一项空白。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市场和技术。远的有北京太平洋(601099,股吧)世纪收购美国通用汽车Nextee转向系统、潍柴动力收购法国引擎制造商MoteursBaudouin等。近的有庞大汽车和青年汽车收购萨博。昨日更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本次股权收购标志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门锁制造方面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优质产品、高端客户以及成熟的研发体系。所以,逐步掌握核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值得中长期关注。

而温家宝总理今日表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这就意味着,众人所期待的房地产放松只是奢望。在大盘调整的背景,前期涨幅较大,现拥有大量获利盘和解套盘的房地产股,获利回吐风险严重。所以房地产行业存在风险,建议投资者回避相关的题材个股。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