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美国180多名国会议员集体向总统奥巴马发出呼吁,“由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冲击了美国市场,在该领域美中贸易逆差加剧”,因此提议美国政府对中国零部件采取严厉反制措施。
反观中国市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大跨国零部件企业蚕食了中国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动力总成系统和发动机市场优势明显。
面对本土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日趋恶劣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究竟将何去何从?
汽车零部件频发贸易摩擦
据海外媒体报道称,上周五188名美国议员声称:中国推行多条政策为汽车零部件厂商创造不平等贸易优势,包括限制进口海外汽车零部件,并向本土所产的汽车零部件提供补贴等,“这些策略已经奏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迅速增长,自2000年来增加了约900%。”
这一“惊人”的数据来自美国制造业联盟。这个2007年创立的行业组织,与美国钢铁联合会等组织一起,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贸易制裁。
率先爆发的就是“轮胎特保案”。2009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从价特别关税。
随后,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钢轮毂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又拉开帷幕,并于2011年3月裁定中国钢制车轮的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钢制车轮时存在倾销以及出口补贴行为。
2012年1月底,美国制造业联盟与工会公布报告称,2000年以来美国汽车业因为中国损失了4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如果中国不停止非法贸易行为,还有160万个美国汽车零配件业的工作受到威胁。正是这份报告引发了美国两党议员的“强烈”共鸣。
“美国对于中国零部件的制裁措施,的确对我们的出口带来很大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陈康仁坦言,“长期以来我们出口产品的价格就非常低,再加上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环境恶劣,利润已经接近冰点,如果再采取制裁措施,开展对美贸易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外资企业在华获利颇丰
与国外的“诉苦声”不同,外资汽车零部件商在中国市场却如鱼得水,不仅占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销量和利润率也同步攀升。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初,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占有中国市场75%以上的份额。在华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达到1200家,全球前1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已有7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在华贸易。
其中,美国在华的零部件企业表现突出。德尔福、博格华纳、江森自控、康明斯等跨国公司均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逐步提高中国市场占有率。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则在市场面前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