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长丰的运营并没有完全满足广汽的期望值。付守杰坦言:“广汽长丰主要是大客户,这个市场本来就比较小,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再大,影响和规模也就那么大。”这被认为是广汽长丰多年形成的品牌局限,无法短期内改变,也是广汽集团不愿意再让其发展下去的原因之一。
广汽三菱却面临全新的开始。在付看来,广汽三菱成败的关键在于“出牌顺序”——不同细分市场产品推出的先后次序。顺序不一样,起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下半年推出的第一款车是ASX劲炫,接下来会推出劲畅。”他说。原因正是基于时下中国市场处于SUV细分市场高速增长期。
“起早床,赶晚集”的三菱在中国市场的尴尬,一部分原因也归到了三菱对于合资的态度。“作为一个新企业,要考虑后发优势,如果跟别人做一样的市场,永远追不上别人,所以一定要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市场。”付守杰说,他希望三菱能引入本土化的研发中心。
三菱在中国市场的曲折历程,让人对广汽三菱合资前景有几分担忧的同时,也让广汽三菱获得了一些帮助。广汽三菱计划到劲炫上市前拥有60家经销商,其中一部分来自广汽长丰经销商,另一部分来自三菱进口经销商,另外也计划引入一部分新经销商。
广汽三菱未来也会推出轿车。但广汽集团对于规模的渴求似乎等不到出“轿车”这张牌时,曾庆洪早早宣布广汽三菱到2015年要实现产能30万辆。
不止是广汽三菱,目前广汽对其他合资伙伴的态度,几乎可以印证对规模要求的迫切。广汽集团要求广本扩充生产规模,协商的结果是正计划建设第三生产线。广汽本田总经理神子柴寿昭介绍,计划在2014年投产的第三生产线产能为每年12万台,此后将不断扩大,逐步增加为每年24万台。2015年生产和销售计划实现比2011年翻一番。
合资业务配置自主业务
尽管广汽在积极推进合资,但落脚点却放在发展自主品牌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说:“发展自主品牌才是广汽的最终出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广汽实现A股上市时,广汽方面就宣布未来的融资主要用于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
在打规模经济这张牌时,曾庆洪除了大规模拓展广汽合资企业的产销能力外,广汽利用合资反哺自主品牌的路线也非常明显。除了通过合资企业获得利润支持自主品牌外,从合资企业获得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也是广汽的目的。
按照广汽的规划,广汽乘用车最初形成5万辆产能,此后逐渐达到10万辆。曾庆洪认为自主品牌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为此广汽在第二次重组广汽长丰时保留了猎豹品牌,并全盘划入生产传祺品牌的广汽乘用车。
这种资源的调配也符合打造“大广汽”的初衷。广汽长丰的永州基地归猎豹,现在猎豹经营团队已经和要归入广汽三菱的广汽长丰团队分开。此外广本的合资自主品牌理念和正在讨论中的广丰合资自主品牌,也要成为广汽旗下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