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益子修:三菱社长阐释节能汽车战略

发布日期:2012-05-0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数:1472
三菱社长阐释节能汽车战略


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社长益子修

益子修(Masuko Osamu)简介:1972年3月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1972年4月任职于三菱商事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部,2006年1月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企业伦理负责干事,海外营业统管部门负责人;2007年10月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
 

      4月22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车展开幕前一天,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社长益子修在下榻的酒店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等8家中国媒体采访。此前一个多小时,益子修刚刚飞抵首都机场。
      这是益子修连续第五年出席中国的车展。他说,三菱对参加各国车展有所选择,而北京和上海车展,是三菱必到的展会。
      去年11月底的东京车展上,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经采访过益子修。时隔近五个月,从东京到北京,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仍是益子修与记者交流的核心话题。
      益子修将节能环保汽车的开发过程比作登山,山的最下面是汽油车和柴油车;往上是油电混合动力车;再往上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继续往上是纯电动汽车。这是发展节能汽车的一般路径,丰田就是循此规律发展,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正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混合动力车。
      三菱汽车从2005年开始进行节能汽车研发,益子修认为:“如果按照同样的模式发展,(三菱)很难超越丰田。若想取胜,我们需要直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2009年7月,三菱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纯电动汽车量产。“从那时起,三菱就算是电动汽车的代表企业了。也就是说,三菱掌握了纯电动车技术,因此我们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也绝对有自信。”益子修解释说,这相当于三菱选择了从山顶往下走的发展模式,如今正在下山,其他公司在爬山。两种发展模式不存在对错之分,只是顺序不同而已,但“下山会比上山省力一些”。
      “上山和下山,也许有一天会在哪里碰到。相遇时才能知道谁和谁是竞争对手。目前来看,纯电动车不存在竞争,普通的混合动力车也没有竞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是真正存在竞争的技术领域。”益子修说。他介绍,明年1月,三菱将成为全球首个大批量生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厂家。
      谈及中国政府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益子修对于中国将混合动力车视为现技术的改良、而把插电式和纯电动车作为新技术看待的分类方式表示认可。他不同意在中国这样的煤电大国发展电动汽车是“节能不减排”的说法,认为电动车是汽车产业走向节能环保的必然选择。
      “以前人们通常把中国的庞大市场看成最大的魅力,如果能很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对企业来说利益是巨大的。但现在,对中国的看法有些变化。”益子修说,中国汽车产销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更应该重视能源和环保问题,否则对整个世界都会有影响。“所以,中国政府重视新能源技术,我们作为厂商是非常理解的。”
      “如果投入中国的车型不是节能环保的,就很难适应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投入中国市场的环保车型的顺序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在汽车年产销量达2000万辆的中国,如果其中10%是环保车,那就是200万辆,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益子修说,三菱将不断向中国市场投放油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车型,同时打算在中国实施节能环保车的相关实验。
       益子修重申了三菱汽车2015年在华年产销达到30万辆的目标。他并透露,三菱与广汽集团(601238)合资公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计划于今年年内成立,一旦获政府审批通过,立即可以正式启动。“在30万辆总产量目标中,广汽三菱所占比例大概是20万辆。”
      益子修还表示,成立广汽三菱后,不会影响三菱与东南汽车的既有合作。今后,东南汽车仍主要生产轿车,与广汽的新合资公司则以生产SUV为主。此次北京车展期间展出的紧凑型SUV“ASX劲炫”,将是新合资公司的首款投放车型。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