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下,东风日产方面的表态则显得未准备充分:“目前具体的业务模式尚未确定,但肯定已在筹划、设计过程中。”东风日产总经理松元史明称。对于业界的猜测,可能形成的“东风日产—英菲尼迪”是否会参照“一汽—大众奥迪”模式,松元史明与中方一把手——副总经理任勇都没有置评。
两副牌,一副在英菲尼迪中国手上,一副在东风日产手上,但无论是吕征宇,或是任勇都因为时机未到不露声色,倒是日产(中国)相形之下较为落寞。自英菲尼迪独立成立事业部后,日产(中国)的职能其实已悄然转变,近期又有消息称日产(中国)其它的进口车业务也将划拨到东风有限,日产(中国)未来将更专注日产品牌的推广工作。
放手一博的吕征宇强调:“从现在到实现国产还有2年时间,不排除还有其它的可能。具体的组织框架现在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国产英菲尼迪的营销和销售应该会在现有网络里实现。”他认为合作双方在这点上并无疑义。
激进者的磨合期
东风日产借“襄阳招婿”诠释了商业政治秀,而在英菲尼迪中国眼中,更应上心的还是首先要在豪车品牌国产前,如何进一步拉升品牌。
去年,吕征宇治下的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完成在国内进口车销售1.9万辆,而依据此前日产公布的“POWER 88”计划,日产—雷诺总裁戈恩的想法是,到2016年,英菲尼迪实现全球市场销售60万辆,“英菲尼迪在中国生产,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公泰表示,“日产预计国产后很快就会超过全球销量的20%。”
在北京车展期间,戈恩曾力挺吕征宇所言:“英菲尼迪若效仿其他豪车品牌降价,害人害己。”但事实上,在2014年实现国产后,英菲尼迪的成本售价确有下浮10%的空间,对这点,吕征宇也坦率地予以承认。
问题是面对这一局面,东风日产和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如何磨合,双方的共识是做大市场,但一边是以快消业团队为基础的犀利销售终端,一边是讲求品牌拉升,不轻易自降身份的年轻豪华车品牌;“东风日产借英菲尼迪的混线生产提高了天籁、楼兰等后续高端车型的定位,可在下游终端上,双方的意见能否继续统一还很难说。”行业评论员张志勇称。
1 1>2,这是日产和东风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作为日系豪车国产化的推动者,双方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第一步,过来人都知道难的是“相濡以沫”,更何况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次由东风做媒的“政治”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