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即将召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话题之下,对于行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能否支撑这样的升级,而我们目前的零部件产业又处在怎样的阶段,为此我们专门请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展览与科普部部长闫建来先生为大家做解答。
网易汽车:对于许多网友来说,汽车零部件,尤其是配套,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如果从产业的角度讲,希望两位首先能对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做一个评价,或者说您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目前的产业现状?
闫建来:实际上,说到汽车零部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复杂在哪儿?在于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大概三四万家的总量,从矿用车一直到微型货车几万种零部件,从前市场到后市场,不同的领域,相当相当复杂,不能用一句话说明水平如何。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我想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
从总体上描绘我们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情况,我想有这么几方面能够高度概括:
首先,从产业的总体描述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汽车零部件的基地建设,有八个零部件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我们基本满足了国产化汽车的需要,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单就制造能力而言,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是“制造能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应该达到了国际二十世纪初的水平。这还是比较谦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我们的很多优势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管理、硬件,特别是工厂建设上,远远比国外零部件要好得多,经常有人说,主任,我们去看看国外的企业。我说,不要去,中国的零部件厂是最好的。
网易汽车:对,我们相对来说比较新。
闫建来:我们新,我们大,我们的制造能力强,我们的设备好。我指的是制造能力,从这个角度,中国零部件制造产业应该是处于前列,但这部分优势企业总量不是很多,大概是二百到四百家,比国外的好得多。
网易汽车:也就是这个数量占到总量的1%左右。
闫建来:我们有一批企业是在世界领先的。
第三,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不但能够实现自我国产化的要求,也迈向了国际市场。
我记得大概是在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零部件实现了贸易顺差,一般消费者听来好象是很容易的,中国产品卖到世界上了,其实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因为从建国初期,从1953年建立起这个工业以后到现在为止,一直是买买买,我们要实现卖。
网易汽车:也就是说,相对其它出口产品,汽车零部件是否可以认为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闫建来:这里不存在附加值的问题,而存在一个工业化基础的问题,存在一个市场需求的问题。我们已经实现了贸易顺差,为2005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中国汽车零部件面临着很多很多问题,包括媒体热炒的空心化的问题、高新技术缺失的问题、自主权等一系列问题,的确存在,还包括我们的管理能力、研发能力,我们跟国际优势企业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你要注意,我用的是“优势企业”的概念,这个优势企业应该向博世、德尔福、电装一类等,这样的才叫优势企业,相比他们,我们的的确确还存在很大差距。
很简单的理由,人家是上百岁的老人,我们才二三十岁而已,跟他们还有巨大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通过我们的高速发展,我们在一步步地向这些企业看齐。相信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会有一批零部件优势企业成长起来。(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 付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