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我国,汽车行业的管理法规仍然还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准入环节,而对于售后服务、服务贸易、汽车文化等新兴市场方面的法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前瞻性。对于汽车改装市场而言,唯一可以依据的法规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但其中的有关规定并非完全针对目前市场意义上的汽车改装,因为制定法律时的市场因素中还没有涉及到个性改装的对象。
这与中国全球汽车第一产销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尽快出台相关改装政策和标准,让个性化改装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才有利于推动其健康、规范发展。
可喜的是,已有相关单位和组织正在积极努力,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单位,进行市场考察调研,预计未来2、3年,我国的汽车改装政策和标准将有较大突破。
产业化发展暗流涌动
尽管改装相关政策还没有放开,但并未影响市场需求增加带来的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汽车改装行业产值仅为5亿元,2007年就达到了14亿元的容量,5年时间增长近3倍。到了2008年10月,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25亿元。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汽车改装市场在今后五年内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内汽车改装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1500亿元。
相比与西方汽车发达国家上百年的汽车文化,我国的汽车产业高度市场化、充分国际化的时间只有十几年,汽车产业政策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动态化调整、方向式规范或酝酿性完善的时期,有些新增领域甚至处于法规空白状态。一旦政策放开,汽车改装将在短期内呈现爆发时增长。
预计,我国的汽车改装市场将在未来三至五年,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随着市场商机越来越多,车主对汽车改装的认知与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在庞大的消费市场环境下,汽车改装业正成为一项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