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5年,新能源汽车开始渐上轨道。
2012年4月23日,中国来客出现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内。上汽集团荣威E50纯电动轿车和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出现在了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工业展览会中。与此同时,在中国北京车展上,上汽集团除展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常规产品外,还展出了7款新能源乘用车和1款新能源商用车。
在此之前5天,国务院正式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成为整车制造商加大新能源推广的催化剂。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显性趋势之下,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正在提速。“通过各种机会展示我们的产品与战略,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务”,上汽集团一位负责新能源汽车部门的内部人士说,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新能源汽车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条件已日渐完善,加上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明显向本土生产的产品倾斜,这对于将推出系列新能源车型的上海汽车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抓住这个时机,或许能使自主品牌企业抢占到新的技术高地”。
目标120万辆
随着《规划》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终于有明确的指向性。对于中国的各大整车制造商而言,把政策的规定并与实际的市场状况相互结合,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绕不开的选择。
上海汽车是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汽车企业之一,第一款新能源汽车荣威新750 Hybrid混合动力轿车已经上市。根据计划,明年10月份,荣威E50纯电动轿车也将面向私人消费者上市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将随后上市。
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十二五”期间,上海汽车在已投入20亿人民币的基础上,计划再投60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新能源汽车。按照这一计划,到“十二五”期末上汽集团产销的所有车型中,新能源汽车要占到20%。
在新能源汽车的规划上,上汽一直在尝试多条路线,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插电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规划都在推进之中。“上汽和其他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差别它不是一款车两款车,是全产业链的,”陈志鑫说,“混合动力未来在上海汽车的车型上,将会是标准配置”。
随着一系列产品的上市,上海汽车对自主品牌未来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上海汽车“十二五”末规划的产销为600万辆,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上海汽车将生产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包括合资公司在内)。而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这意味着,上汽计划在新能源汽车中将占有很高的比例。
全产业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