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虽然大幅回落,但汽车企业的扩产步伐并非减缓,反而有加速之势。近期,丰田、现代、大众、宝马、福特的新厂如雨后春笋。
这场押宝中国市场的行为如今更像是一场赌博——竞争对手都在下注,如果跟风,则有可能乱中取胜,如果不跟,铁定成为输家。
在国内各个行业库存加大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祸根再次被埋下。
扩产进行时
据外媒上周报道,丰田汽车公司正考虑在中国北部港口城市天津新建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将使丰田的在华年生产能力猛增至100万辆。今年前5个月,丰田在华售出了286483辆汽车。 北京现代计划在7月投入运行第三工厂,将现代汽车在华产能提升至100万辆/年,加上另一家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年产73万辆的生产能力,现代集团在华产能增长至173万辆/年,提升幅度约为26.5%。届时,现代集团在华产销量将超越通用汽车(不含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海外车企。
除了上述两个汽车企业扩产的最新消息,包括东风日产大连基地、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广汽本田第三工厂、上海大众落户新疆等在内,近十家汽车企业在最近两个月内宣布了未来两到三年内的扩产计划。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国内30家主要汽车企业2015年的产能规划已达到4000万辆。但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草拟的“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3000万辆(内销2500万辆、外销500万辆)。
J.D.Power公司预测,到2015年中国乘用车(仅包括轿车、SUV和微客)销量会达到2100万辆。
究竟多少产能“富余”才是合理的?经过近几年中国车市的跌宕起伏,各界对市场的把脉也越来越有经验,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汽车市场平稳发展的情况下,产能应该有15%的“富余”。也就是说,如果今明两年车市规模每年增长10%,那么汽车行业总产能比市场销量高20%~30%则为正常。
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平缓期,三年以后车市如果可以冲上3000万辆的“新高”,按照我国现在1800万辆的产销规模来看,就意味着,今后几年国内汽车销量必须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
加大产能布局力度,最主要原因是受2009、2010年车市高速增长的影响。在两年时间里,我国车市规模从2008年的900多万辆,跃升到2010年的1800多万辆。逆市高涨的整体市场令一些决策保守的企业饱受产能不足之苦,流失了不少市场份额。于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以及对未来车市的乐观预期下,各个企业开始加速产能的布局,纷纷上马新工厂。
过剩风险
J.D.Power公司曾对未来三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做出如下预测:到201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有90多个汽车品牌,为全球所有汽车市场之最,相当于美国市场乘用车品牌数量的两倍以上。另外,到2015年,有300多款车型在中国生产,另有数百款进口车型。各地省级政府为促进本地就业和税收会争相保护本地汽车产业(包括供应商),将导致目前高度竞争的格局延续到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