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国内自主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普遍疲软。能登上半年度销量前十位榜单的自主企业,仅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两家,销量分别为21.66万辆和20.13万辆,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且均未完成“双过半”,表现堪忧。
与销量的下滑相比,国内自主品牌的盈利也在进一步萎缩。这两年来,合资企业纷纷推出合资自主车型,进军中低端市场,这对一直冲高无力的自主品牌形成了更大的压力。为了保住中低端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的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很多车型已近无利可图。比亚迪日前发布公告称,2011年公司净利润下滑45%,至13.85亿元。同时再次发布业绩预警,预计2012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65%至95%。今年,自主品牌的自强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急切和迫切。
出路在自强
中汽协在月度信息会上关于“未来3至5年内将有超过半数自主品牌或被淘汰出局”的警示性表态,听起来很是刺耳,但静心细想,无论从市场竞争的优劣对比和逻辑推理角度考量,这也确乎是国内自主车企必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没有偏爱,只有基于公开和公平条件下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对于自主品牌,我们可以爱护,但绝不应该溺爱。
那么,自主品牌到底路何方?路在自强。
首先要强技术,这是硬实力。自主车企在开拓市场的路途上,核心问题依然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舍此别无他途。如何让自主品牌具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和鼓励的方向。方法应该可以找到。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种选择,这叫“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还必需具有出色的消化能力,否则照样会“肠梗阻”,而且,“拿来”还必需在遭遇“幸运的意外”情况下才能获得。当然,如果比亚迪的电动车搞成了,以新技术占领市场,也可以是一条新路。此外,很多时候尤其是行业景气度不高甚至萧条年代,往往是新技术诞生的前夜,持续的努力加等待也是一种选择。
其次要强销售和服务,这是软实力。市场开拓当然是重要的。眼下,三四线市场尚处“开拓期”,许多品牌汽车的销售网点均尚未成熟,加上市场有需求,可以有所作为。在这些市场里,自主品牌拥有价格和车型的先天优势,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深耕并迅速做大,这不仅是对自主品牌车企营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自主车企品牌影响力的考验。只是,就市场拓展角度而言,光“铆牢”三四线市场还远远不够,国际市场也同样重要。
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就本质而言,是以巨量资金投入为前提的。那么,钱从哪里来?如何投入?有一组数据也许能说明问题。据中汽协掌握的资料,自主品牌每年研发的金额并不低,整体研发的费用已远超任何一家跨国品牌的投入。但问题是,分摊到数目众多的自主品牌企业身上,实际研发费用却少得可怜。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日子里,国内汽车行业的兼并整合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整合,资金、技术和人才将得以高度集中,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因此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