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些对汽车研究人员来说的常识,在消费者购车时很少会被介绍,有的甚至在产品说明书中也未提及。
惯性思维的缺陷
当机械解锁方式已经为车主提供一道安全保障时,汽车公司的研发人员显然没有将两种极端状况考虑其中。一是,如果水漫车身、中控抱死,在水压的作用下无法打开车门、车窗怎么办;二是,在遇到强烈的撞击后,车门变形、中控抱死,车门、车窗无法开启怎么办。
在许多汽车公司的固有预设中,大多数车主在水位不断上涨时,会在一个安全位置选择弃车逃生。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上述极端状况都能找到个案。前者如北京车主丁志健的遭遇,后者则造成了几年前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的遇难。
“实际上,汽车研发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考虑极端状况。由于汽车产品的研发设计具有传承性,所以在这个领域也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即前人设计研发的东西,后人自然会认为没有问题,会继续在前人研发的基础上创新,缺少根本性的反思。”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说。
事实上,无论是涉水落窗还是涉水解锁,对车企而言都不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出厂的汽车产品都有一项硬性要求,即车辆发生碰撞后要求车门能够打开,所以车身控制器里有一个命令程序,一旦汽车碰撞触发气囊后,也会同时触发中控解锁。根据这一技术,只要增加一个软件控制,设计成在发动机进水熄火后,驾驶座椅感应器为有人状态时,门、窗自动解锁打开就能完成,而在成本上也不会有大幅增加。
但车企没有普遍采用这一技术的另一根本原因在于,相关法规并没有对此有硬性要求。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2汽车碰撞评价规程”中,关于涉水之后的中控锁抱死问题,CNCAP还没有相关标准考核。而欧洲制定的NCAP碰撞试验安全标准中,这一项也是空白。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研究室主任刘玉光对记者说:“CNCAP五星安全碰撞标准中,要求时速20公里以上的轿车自动落锁,发生碰撞时,在不使用工具的前提下,两侧车门必须打开,这一条实际上就暗含了对中控锁的考核标准。”
但对于水漫车身之后,车窗能否下落,CNCAP确实还没有相关考核标准。刘玉光承认,这在实际生活中的确会产生一些问题。“一般而言,车企在车辆出厂时,会根据自己的标准,通过淋雨、涉水等常规实验考核车辆的涉水能力,但在国家层面上对此还没有硬性要求。”刘玉光说,有关部门近期正在对此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