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合资品牌投诉占比58%,自主品牌占比38%,进口品牌占比4%。有八成投诉的车辆是在汽车免费保修期之内。发动机问题投诉占比接近三成,高居首位。有专家认为,有些汽车厂商夸大虚假宣传,遇到问题时不与消费者真诚积极沟通,采取压制而不是解决的手段以及汽车“三包”规定迟迟不能出台,部分汽车销售及维修企业法律意识不强、自律管理意识不高,主机厂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样不够积极等成为汽车消费投诉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
质检总局表态:“三包”政策将择机发布
日前,在关于《汽车安全服务规范》的座谈会上,由中消协牵头起草并制定的《汽车安全服务规范》已进入修订完善阶段。据有关报道称,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汽车“三包”政策将择机发布。至此,酝酿八年的汽车“三包”一时间又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今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就公布了汽车“三包”(《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些消息均透露出汽车“三包”正在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
浙江省作为迄今全国唯一有汽车“三包”政策的省份,自2001年起就将汽车列入了“三包”产品名录。对于“三包”政策,浙江省内的汽车经销商态度似乎很纠结。一是不愿意得罪消费者,二是必须与汽车厂家站在同一阵线。这种矛盾关系,让经销商对于“三包”政策有着又盼又怕的情绪。
“真能有政策出台是好事情,只要权责明确了,我们可以按照具体的三包细则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能减少很多和消费者的纠纷。”浙江辰通的售后经理朱恒飞坦言,如今的浙江版汽车三包,对于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仍需要通过“扯皮”来解决。经销商夹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处境很是尴尬。一旦明确汽车“三包”政策,能够有效地减少矛盾发生,并遵循法规处理问题,汽车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将减少大量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