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1950年建厂,1963年按照山东省的零部件布局开始生产活塞,并以生产农机产品为主。当时是计划经济,而且一汽、二汽需要的活塞量很小,又由他们内部供应商供给,所以那时还没有开始汽车活塞业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公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当时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提升技术水平,就只是提升工艺装备水平,还谈不上自己搞研发。那时也没有设计,只有来图加工,按图纸把实物做好,保证住质量。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当时中国都是这么个状况。而且整个行业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当时还没有外资,所以我们当时是同国内企业竞争。在这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引进了日本的一些技术,日方也给我们一些管理方面的咨询和诊断,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使我们比竞争对手更早提升一大步,到1986年就成为了中国活塞行业的排头兵。
第二个阶段,90年代,这10年也是关键的10年。我们实行“跟随战略”,跟随国外同行业的一些企业,学习借鉴他们的技术。我们也逐步建设研发平台,我们1995年成立了省级的技术中心,1999年成立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我们不断提升管理,管理提升后效率提高,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一套完善的质量体系也建立起来了。这一阶段,我们把目标对准国内的一些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他们的成本比我们高。我们是低成本扩张战略: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规模扩展上去。这10年我们打下了好基础,又因为“跟随战略”,我们同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我们当时的设计水平还相对比较弱,主要还是模仿和跟随,独创工作开展得还比较少。这个阶段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这8年,应该说是我们腾飞的8年,我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新厂搬迁过来,供应规模上实现了很大的跨越,从原来一个小厂到现在设计规划了一个1000多亩的新的工厂园区。我们在供应流程方面实现了再造,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这期间我们是以创新战略为主,因为要向国际的竞争对手看齐,要赶超他们。创新战略包括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在原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申请了国家人事部的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实验室,这个去年也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ISO/IEC17025)。近几年我们的研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才积累方面,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同时我们也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招贤,我们有从德国、从英国来的专家,现在也正在美国物色人才。在人才方面我们实行了国际化的战略,同时市场营销方面,我们也是走国际化战略,国外市场也正在稳步的推进。
80年代,主要还是农机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在商用车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乘用车市场还是很萧条。中国乘用车发展的真正原点是本世纪初。我们在90年代还是以配套商用车为主,并奠定了商用车用活塞的龙头地位。90年代中后期,外资纷纷进入,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的市场定位还是以商用车为主,应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进入本世纪,我们的市场定位应该仍然是以车――包括商用车和乘用车――用市场为主。商用车我们是在继续稳步的推进,这个市场还有一些空隙我们没有进入,我们还要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