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3的案例同时表明美国企业虽然市场和研发的能力强,但是做产业化和制造的能力一般,这其中包括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质量控制、人员管理这四大块,正因如此,奥巴马上台之后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才有了A123等制造企业的回归。
A123的产业化起步于中国,A123很早以前便依托中国力神为其代工生产电池,在相响奥巴马政府号召之前,其重心在亚洲,因为这里有制造业的管理团队和人才。目前A123在中国和上汽成立了合资公司,做电池系统在上汽的车上应用,而上汽采取稳妥战略,其电动车并没有大面积推向市场。
“A123和日韩走的路子是不一样的,前者走的是磷酸铁锂市场,日韩走的是三元材料即钴、锰、镍和锰酸锂。不过磷酸铁锂起步晚,但是在大型锂电池上走的速度最快。” 电池专家、恒正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董明告诉本报记者。虽然A123凭借1.5亿的销售额,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排第一位,但其成熟度仍不如日韩企业。“日韩企业积累较深,日本从1990年锂电池产业化,而A123是2009年产业化,这就是差距,A123受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董明表示。
围绕万向的美国内部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万向集团与A123已经达成最终协议,但根据协议条款,万向集团后期的注资还需满足一定条件。譬如,此项投资需要获得美国境外投资委员会(CFIUS)、中国政府的批准后,万向集团才能向A123注入5000万美元贷款。
事实上,万向并购A123已经遭到美国国会内部阻力。8月14日,两位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致信能源部长朱棣文,对政府是否继续资助A123公司提出质疑,“数十亿美元美国纳税人的钱通过‘复兴法’流往外国公司,我们担心最近宣布的交易可能导致更多纳税人资金流往海外。”
他们质问美国能源部打算如何处理那些还没有拨给A123的资金,以及如果与万向集团的交易继续,A123是否还需要那些资金。是否能保证美国政府支持的知识产权不会落到万向集团手中,以及生产岗位能否保留在美国境内。
两位共和党人的上书,标志着美国国会议员首次正式介入调查A123与万向集团的合作事宜。美国舆论甚至认为,由一家外国企业来救助受到奥巴马政府青睐的企业,在美国大选年,有点燃政治风暴的可能。
《华尔街日报》认为,A123的困境其实显示出奥马巴政府把美国打造成电动汽车产地和市场的努力“是多么艰难”。由于电动汽车售价高、充电时间长以及充电站点有限,在全部汽车销售量中的比例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