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万向4.65亿美元 控股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发布日期:2012-08-2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5426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万向4.65亿美元 控股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不过,万向集团不打算知难而退。作为万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万向美国公司成立于1994年,总部在芝加哥。2001年,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先例。
 
      万向目前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零部件制造公司,万向美国公司共投资近30家企业,涉及能源、房地产、高科技等行业。其中最赚钱的是万向投资的100口油井。
 
      值得注意的是,万向过往的经验表明目前是对A123出售的最好时机,尽管这笔交易为4.65亿美元的融资,但万向集团需要投入的资金只有7500万美元的过渡贷款和2亿美元的有限担保可转换债券。
 
     中国锂电海外并购第一案: 万向4.65亿美元控股A123
 
      中国锂电的疾苦与出路
 
      万向对于A123的并购,表明中国汽车业对于锂电池技术的饥渴。与万向并购A123几乎同步,8月10日,美国波士顿电源公司与北汽集团下属新能源汽车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两年内,波士顿电源将向北汽新能源旗下的数千辆电动汽车提供锂离子电池系统,其中基于萨博9-5平台打造的北汽新车C70轿车将率先搭载一台30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组。
 
      中国频频向海外寻找锂电池技术,能否解决车载锂电池技术空心化的现状?对此,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认为,中国的企业向海外寻求电池技术不失为一种途径。万向并购A123虽有风险,但也许可以获得电池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技术支撑。“万向的电池制造尚处于研发状态,还没有到生产的环节,所以万向与A123的合作,也许可以达到批量生产的目的。”
 
      电池是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关键,所谓中国车用电池技术空心化,就是在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的缺失。“国内的电池技术比如比亚迪,在现在这个电池技术层面已经很成熟了,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就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我们在三元素材料电池和锰酸锂电池技术上还存在差距。”王秉刚告诉本报记者。
 
      另一方面,在大的发展环境上,中国也与世界有差距,美国整体社会就是鼓励创新,而且善于集中优势力量,否则A123不会快速崛起,而在中国电池企业过于分散、盲目投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位电池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刚刚发布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描绘的前景很美好,但并不能解决锂电池行业的疾苦。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生存,国内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很多、维持运营财务成本很高。
 
      举例来讲,目前国家针对电动车的补贴并没有让电池厂得到实惠,而是补到买车的单位,例如公交公司和个人消费。公交公司买一辆12米长的纯电动公交车,是180万到200万,这其中电池的钱就超过了100万,而国家补贴的上线是50万,公交公司还要自己花钱补50万。公交公司本身就不赚钱,所以公交公司对新能源车一点兴趣都没有。
 
      并且公交车行业有一个潜规则,公交公司是一年以后才给车厂钱,车厂也不能给马上电池厂钱,电池还要垫付10%的质保金,如此,电池厂不仅很难赚到钱,而且亏损严重。“电池企业头脑要清醒,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要活下去,就要发掘其他领域来养活自己,目前大部分的电池企业是用其他行业的利润来补贴在汽车电池方面的亏损。” 董明表示。
 «    1    2    3    4    »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