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对,只能自己想出路,自己想办法。
宁高宁:最基础,面粉是最基础的行业,完全是同质化的,也可以做出差异化。
陈伟鸿:您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农业专家了。谢谢宁高宁先生。我们来看第二个数字,80%,吴晓灵女士,我可以提示一 下,这个数字跟您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关系,在这个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事实是,有80%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借贷行为 发生过。另外一个数字是95%,高达95%的小微企业,没有和任何金融之间有过往来。我们渴望的金融对于实体的支持和帮助似乎没有体现出来,这方面我们怎 么体动推动,怎么改变呢?
吴晓灵:我听到宁总说到做实业的难,金融占据了很多资源,我非常理解现在大家对金融的批评。至于说中国80%的中小企业 没有跟银行打过交道,没有借过钱,确实是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着问题,这次的世界经济危机其实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金融业玩得 太过了,制造了泡沫,从金融泡沫的破灭引致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实体经济要进行结构的调整,因而现在觉得非常难。但是在中国,我认为中国企业的难,除了因为 市场的变化需要自己调整自己的市场之外,还难在中国的金融压抑,都说金融有问题,但是中国和国外是不一样的,世界上西方国家金融玩得太过分了,要去杠杆 化,要更多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中国的金融是压抑的太多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应该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利,放活直接金融,引导小额信贷,我认为这三 点是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环境。什么叫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呢?金融本身是居民的财产权的体现,我愿意把我的钱借给别人用,还是愿意把我的钱去投资,这 是居民的财产权利。但是,作为金融机构起什么作用呢?应该用适当的价格,更方便的方式,让居民能够得到这些钱,我非常同意中小企业第一 是要有股本融资,有人愿意向我投资,他有这个自由,而我们国家在股本融资上是受到很大阻碍的,现在资本市场只有深沪两个公开的市场,因而,我认为要破解金 融的难,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首先是股本融资,要发展以券商为主体的柜台资本市场,让所有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机会到场外去获得股本融资,有了股本融资之后才可 能去债权融资,借债或者发债。一个没有本金的人,没有资本的人,怎么可能去向别人借钱呢?第二句话是要放活资本市场。
第三句话,要引导小额信贷,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可以到资本市场股本融资,但是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这个能力,我说的小额信贷是小额信 用放缓,没有任何抵押让他获得一次借款的机会,这样可以释放本身人力资本的能量和积累信用,这是世界上开发扶贫非常重要的渠道,为什么尤努斯能够获得世界 和平奖?就是因为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能够获得信贷,这样我们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信贷,中小企业当他有了资本融资之后,再去进行债权融资,我们如果没有这样这 样的政策环境,中国的金融压抑没有办法去克服,企业就会感到非常难,除了市场的难,还有融资的难。宁总说得非常好,金融其实是在配置资源,没有金融,实体 经济不可能提高效率,没有天使资本,就没有微软的今天。金融惹祸,不惹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工具上,惹祸惹在多次衍生品,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自我循 环的金融。
谶纬会:所以千万不要单纯把金融看成魔鬼,当它真正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本位的时候,它其实是天使。
1300亿,特别想让赵小兰女士看看这个数字,在这个数字背后的事实,今年9月份欧盟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的调查,整个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1300 亿元。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欧洲或者是美国,频频执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棒,在贸易摩擦方面,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阻碍。赵小兰女士,您的先生就是美国参 议院共和党领袖,对于中国反倾销调查问题之上。
赵小兰: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
陈伟鸿:你们两位个人对这个事情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小兰:我的丈夫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表过态,我也不能代表他发言,他也不能代表我发言。
陈伟鸿:您个人对于美国这么频繁的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有什么看法吗?因为频繁到在三天当中可以发起五起双反调查?
陈伟鸿:在越来越开放的格局当中,我们更加关注或者强调公平贸易,才能够消除贸易摩擦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阻力。
还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真正想留给赵小兰女士,刚才只是轻松一刻,开个玩笑。这个数字是7.9%。从欧美各国振兴实业的思路来看,都是渴望能够创造更多就 业岗位,减少贫富差距,不要让类似占领华尔街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这个数字它背后的事实是,10月份美国新增的工作岗位将近12万个,但是它的失业率却从 7.8%升到了现在看到的7.9%,这似乎跟我们的愿望有些相违背。究竟实业的振兴是不是可以真正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真正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
赵小兰:我觉得这个数字是不对的。实际上12月9号我们公布了新的失业率,是7.7%,但是您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在 11月份,美国创造了14.6万个就业机会。总有失业,总有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而经济是充满活力的,从总体上来说,这个就业机会或者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或 者失去的旧的岗位是14.6万个,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数字,因为它是积极的,还是低于我们希望每个月所创造的就业数字。达到了这个标准, 我们才能够赶上人口变化,每个月至少创造20万个就业岗位,这样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种失业率实际上下降到了7.7%,并不是因为创造的就业机会那 么多,而是因为出现了工作人口的下降,也就是说有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就成为了失业工人,离开了劳动力大军,不算在失业人口当中,大家可以看看劳动力参与 率,出现了0.25%的变化。因为有150万人选择离开劳动力大军。当我做劳工部长的时候,从2001年到2008年,平均失业率是5.2%。如果想看一 看美国的经济恢复到在衰退之前的状况,我们就需要创造35个净的新的就业岗位,要在每个月创造这个数字,连续四年,才能够恢复到2008年的状况。
陈伟鸿:提升就业率,才能够真正振兴经济需求,这也是实业发展必备条件之一。最后一个数字是2%,可以试着交给西蒙先生 做一个解读,在2%的背后我们渴望的是一种创新的力量。2%是苹果的利润分配格局的秘密。苹果很多产品几乎都在中国加工,但是中国能够从苹果所有的利润当 中分到的就是2%,利润占比相当低,对中国大量的从事实业的工作人员而言,我们渴望用创新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的利润占比,但是怎么做到这一点,有没有简洁的 办法,明了的办法?
西蒙:2%的比例确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在六周之前,有人说中国获利20%,苹果拿到80%。但是似乎有很大的差距,关 键在于中国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差别。现在你们以低成本竞争,而不是以低价格竞争,这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推动增长。现在工资等等成本都在上升,没有办法像以前那 样低成本进行竞争了。创新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些,很多公司实际上在申请专利方面都已经在全球数一数二,比如西门子。专利申请是大户,另外还有索尼、联 想,也都有大量的创新。中国整体制造行业并不是非常有创新性,这是第一点。第二是质量的改进也需要有教育程度更高的工人,有更好的质量控制。第三个挑战是 很难的,实际上很苹果相关,在品牌方面的打造,打造了全球品牌,这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成功,比如索尼是人人皆知的品牌,但是没 有人愿意为品牌而花大价钱,有很多人觉得利润,制造者要拿到很大一部分,所以不要向日本学。在品牌的创造方面实际上非常关键,对于获得更多的利润非常关 键。部长刚才说的提高国内需求是第一要务,昨天我也和索尼高管吃过饭,他说我们的全球市场份额,在中国之外的市场份额是2%,如果可以把它增加到3%,就 意味着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应该可以做到,因此,如果能够应对这样制造业的挑战,创新质量,打造品牌,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存在着巨大机会。
陈伟鸿:如果说2%揭示的是苹果利润格局分配秘密的话,西蒙先生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一些秘密,我们的企业可以更好的生长,品牌可以更加强大的生存秘密。
谢谢几位嘉宾跟我们在现场分享。今天论坛结束之前……
朱光耀: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比IMF预测的稍微高一点,温和的增长,但是一些地区仍旧处于困难的情况。最后一句话,我想我们还是寄希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强劲的复苏。
陈伟鸿:看来你们二位需要彼此依靠,相互温暖共同度过这个冬天。
赵小兰:我会说财政悬崖的问题,我觉得必须等到12月31号半夜才会有结果,也就是说我都没法度假,配偶也没法度假,所 以我们就等,等着最后一刻看双方拿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解决方案。今年年底,12月31号之前,应该会有一些举措。如果12月31号大 家采取的是长期行动,作出长期的决策,长期决策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财政悬崖终究会跨过的,只不过拖到最后一刻,到今年12月31号半夜才会解决,这样我 们就可以欢度新年了。
吴晓灵:可以答同一个问题吗?
陈伟鸿:可以,没问题。
吴晓灵:我说一下中国经济是否会回到8时代,全国好不容易形成了共识,速度的高低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增长质量和转型,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是应该秉承过去的共识,不要再关注速度的高低,而是更多的关注质量。谢谢。
西蒙:欧盟或者欧元区会解体吗?不会的,但是会发生巨大的变革,经济的重心会向北欧转移。
宁高宁:我比较关心的是股市。全球最高的增长GDP速度,发了不少货币,也有通货膨胀,什么都涨,投资机会也不多,怎么股市不涨?希望明年股市能涨一涨。谢谢。
主持人:谢谢现场的几位嘉宾,其实未来之所以对我们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因为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定性,充满了太多的未知。 就像刚才在现场呈现了大家对于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走势那样,每一位嘉宾也从他们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3年世界经济会呈现什么样的表情,实体 经济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可以继续扮演经济新引擎的动力呢?这都是我们要继续去关注和继续去追问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开始进入到 新的转型期,和世界各国的经济一样,都在期待着实业的振兴,呼唤着实业的重塑,也让我们一起期待世界经济的春天。
好,这里是2012央视财经论坛,谢谢各位的关注,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