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新能源汽车堪为最佳的答案之一。从寥寥数辆试验样车,到近3万辆的保有规模,新能源汽车正开始一步步改变中国人的交通模式与思维方式。
现在,闯过种种艰难与质疑历练之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足够的信心与能力铆劲前行,欲在新一轮竞赛中发力。
从“小化工厂”到世界第三
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以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不过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而事实恰恰相反。
在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等许多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记忆中,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尊容,始终难以忘记——“确切地说,那不是汽车,更像是一个小型化工厂。为了开动这辆样车,竟然需要两个班组同时负责驾驶与开关各种阀门。”
原始的雏形,当然无法与今天线条流畅、造型优雅的后辈产品相比,然而,正是循着“八五”“九五”期间这样初级但却珍贵的点滴积累,经过新世纪十多年时间的全面发展,我国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技术领域,还是示范规模,总体水平已位于国际前列,个别项目更占据领先地位。
科技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全国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领域0.44万辆;建成充(换)电站174个,建成充电桩8107个。
“实际上整个示范项目要到今年3月底才正式结束,届时总数量将有望达到3.97万辆。”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陈家昌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产业科技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据著名金融信息提供商汤普森路透的数据,从2005至2012年,中国申请并得到授权的清洁汽车专利数,与德国、韩国持平,均占全球专利数的8%,并列全球第三。其中有3%属于更具价值的发明专利。这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实在在做到了数量与质量兼备。
与专利排行同样具备说服力的,还有这样一些数字:(“十一五”期间)形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55个,建成产业化基地87个,建立15个国家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正式发布标准62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32项);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取得1296项科研成果,共创产值119.4亿元,创税收5.5亿元,创利润14.03亿元;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博士后7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86人。
政策铺就出一条稳步发展之路
过去的2012年,可谓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年份。两大国家产业战略规划的颁布,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4月,科技部率先印发了《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指出以“战略引领、科技支撑、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为战略方针,拟安排专项经费超过30亿元,重点支持29个任务方向,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形成“三横三纵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战略重点与任务布局。
目前,已启动的“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电动汽车类项目共39个,科技计划经费预算达到13.57亿元。
而两个月之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颁布,又从更高层面对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描述和要求。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为配合规划实施,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随后共同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亿元,重点支持全新设计开发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