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十岁后开始创业的留德女博士看来,北美通用集团概念车设计总监和汽车电子、控制和软件集成总监、中国通用汽车技术总监和总工、台湾通用公司董事长和总裁、上海德尔福汽车系统的首席代表、福耀玻璃[2.42% 资金 研报]CEO,这些过往的头衔在她2009年创业时就已经成为历史,她要做的就是要用她设立的孵化创业模式激活那些她看中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帮助他们成为百年老店式的企业。
把自己和企业绑在一起
虽然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成长壮大。但总体来说,中国零部件产业尚处于缺乏核心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国内众多汽配行业竞争力仍然表现在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的竞争上。
“中国汽车零部件销量预计在2013年达到3万亿元,堪称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所在,目前在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并没有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排名第一的万向集团,年收入也不及全球零部件巨头的1/50。”刘小稚认为,未来几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将越来越多,中国民营企业也在尝试到海外收购拥有众多技术专长的零部件企业,而在这个双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很多人看不懂我这个模式,认为这不是雷锋吗?”刘小稚告诉记者,之所以为自己的创业企业设立这样的创业模式,是基于长远的发展眼光。“这种方式等于完全将自己和被孵化的企业捆绑在一起了。”行业咨询师刘博认为,与那些创业孵化基地不同的是,这种模式相当于给企业请了一个教练,而且还基本上不支付教练费,这对被孵化的企业来说,风险系数非常低,容易接受。
辅导过程注入先进技术
“我们的方法就是深入到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中去,研究他们的业务模式,给出他们的工作方向,像教练一样帮助企业改变生产线上的设备、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市场。”刘小稚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帮助企业拿到一两个专利。”
技术,在刘小稚的孵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从模仿起步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很少企业有这样的耐心。模仿投入少、见效快,很多企业天真地认为产品核心技术靠模仿就可以掌握,所以只重视制造设备的引进、更新升级,不重视研发投入,因此,中国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往往是用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
“北京奥特易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我们跟踪多年的一家做汽车电子的公司,整个辅导过程也是在导入一个新技术。”刘小稚告诉记者,这个新技术是有专利的,所以必须在专利有效期内让它完成产业化,否则专利期一过,像博世这样有实力的企业马上就会介入。目前,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几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正在向合资汽车企业推进。
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发展的驱使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纳入了全球采购大系统之中,国际化竞争日益突出。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但技术的引进不是简单花钱就可以办到,要有足够强大的技术队伍,才能确保技术引进技术使用的最大化。这是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也是刘小稚的机会和市场所在。因为她擅长的正是人才和技术的融合。
选企业就是选人
刘小稚认为,这种孵化创业模式对提供孵化辅导的创业企业来说,选企业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把控不当,企业将承担风险。而中国零部件企业多如牛毛,如何从中选择有希望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小稚告诉记者,她选企业的标准其实就是选人。
“很多企业倒闭不是因为钱,不是因为技术,也不是因为市场,就是因为人。”刘小稚说,“我现在所经历的所有失败的案例几乎都是有市场无关的,而是和人有关。”在刘小稚看来,而那些倒闭的企业往往是丢掉了最根本的东西。“德国有那么多百年老店为什么能几百年地生存下来,它的背后有品牌、有技术、有人才、有积累的经验。它没有任花哨的东西,一切都是扎扎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