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所在,不求所有。合资引进是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经历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5月9日,本报刊发的《对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中外股东博弈调查》一文引发各方热议。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多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基层旁观者———行业专家与观察人士;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多是从事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高层管理人员。
记者不禁联想起汽车行业的一个现象,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一边在产业政策中鼓励或在各种场合强调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一边又不加任何条件地不断批准新的合资项目;企业人士一边在与外方博弈中感叹核心技术用市场换不来、用钱买不来,一边又在合资合作的道路上不断退让而越陷越深。
认识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缘何存在如此差异?汽车零部件发展缘何走入如此怪圈?这道事关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难道真的无解吗?
■ 观察者的忧思
持第一种观点的行业观察者流露出深刻的警醒和忧虑。他们既不抵触更不否定合资合作,而是深入剖析零部件产业长达30多年的合资历程,发现中国既没有出现日本电装(通过合作掌握核心技术,最终实现了自主发展)这样的巨头企业,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技术体系,充其量只能说实现了初级配套。甚至,一种极端的情形正愈演愈烈———我们开放了市场,拿出了诚意,付出了代价,可结果是虚度了光阴,换来的只是合资方的步步紧逼。
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SABS)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德国大陆集团通过合资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掌握了市场和网络,培养了人才队伍,尝到了甜头之后,将高端产品和技术全部转移至独资公司。
几年前,有“汽车心脏的心脏”之称的油泵油嘴行业,少了一家最重要的自主品牌企业。该领域的龙头企业无锡威孚与博世合资了,而合资协议规定,威孚不得进入欧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产品领域。这个合资项目最终在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并被称为“自残的合资”。
2008年,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在外方股东博世的施压下,中外双方股比从50∶50变为49∶51。即便是在取得了控股权后,外方也未必“全抛一颗心”。例如,中方曾希望能将氧传感器上的最核心部件传感元拿到合资公司生产,但外方的回应是“想都别想”。
此外,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在合资合同到期进行下一轮合资合作谈判时,外方均提出了控股要求。
以上案例只是众多合资案中的冰山一角,或许我们看不到的比看到的更现实更残酷。
无论是日本电装还是韩国摩比斯(韩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他们的成长经历都表明:通过合作不但能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还能发展成完全自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巨头。但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难道是不解之谜,还是一道无解命题。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和做法形成自己的零部件技术体系———为什么日本和韩国能够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整个零部件体系却是陷入如此被动的尴尬境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 企业家的麻痹
持第二种观点的多是身处要职的高官与企业高层人士,他们表现得如此乐观与“豁达”,是看不到问题所在,还是彻底看清了问题本质?还是难得糊涂?让人们不得而知。
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有着切肤之痛,身处第一线的企业经营者有着更高远的视角、更清醒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承担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重任的几大汽车集团老总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愿意承认我们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的严峻现实,但在他们的内心还是非常纠结的,在内心深处也都在思考着如何培养出电装、摩比斯等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
可以说,有两个选择摆在企业家面前———更清醒或是更麻痹。
■ 哪一个才是现实之选
如果要更清醒,不难发现,我们已面临一个无解的困局。要对汽车行业核心技术空心化发展追根溯源,会涉及行业乃至社会的很多方面,例如机制、体制、企业家的责任心与民族自尊心等等。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深究,都会发现我们探讨的问题越深刻,越会感到失望和无助。这似乎是当下汽车行业的宿命,许多人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但无力改变或是不想改变。
无力改变的暂且不说,不想改变的值得探讨。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在一些合资企业中方与外方的博弈过程中,中方内部也分成两大派别:坚持原则和底线、具有责任感与民族自尊心、为企业长远发展着想的是一派。另一派则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获取暂时的和谐与发展业绩而追求一团和气的利己主义者。
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负责人的考核机制多是以规模和效益为评价标准,对企业创新能力等软实力建设没有相应激励制度。这就导致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追求企业短期利益和个人业绩而放弃产业利益。
此外,作为中国汽车发展的中流砥柱,几大集团的零部件体系很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它们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甚至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迄今为止,在产业政策中鼓励发展的核心零部件领域,这些大集团是集体失语的,但不影响它们成为世界500强。这些由数字叠加产生的规模效益而带来的荣誉,似乎更为企业家们提供了麻痹下去的理由。
于是,身处其外的观察者忧心如焚却解决不了问题,身处其中的企业家尽管心有不甘但依然选择麻痹。由此带来的无解之困,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