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颁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重主机轻零部件”的痕迹。例如:第四条指出:“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成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还有在第十七条提到:“建立汽车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改装车生产企业)实行特别公示。该类企业不得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国家鼓励该类企业转产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或与其它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从第四条里我们看到,对整车企业而言,提到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而对于零部件企业用到了“培育”,也就是说,零部件对于汽车企业集团而言依然是从属地位的。在第十七条中的退出机制中也可以寻到零部件受轻视的痕迹。
虽然在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把实现零部件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第八章第三十条指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第三十一条提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但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讲,实在是有点够不着的感觉。
一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老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汽车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产业政策对零部件行业的忽视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并已经导致了目前不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