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沃特玛12V锂电池 为微混动力启动电源提供可行之道

发布日期:2011-11-04 来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1111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汽车网讯 从全混到纯动,再到如今蓬勃兴起的微混合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探索从未间断,从欧美汽车市场兴起的微混概念已开始深入中国。所谓微混合动力系统,是指带有发动机启停系统(Stop-Start)的混合动力系统。

汽车网讯  从全混到纯动,再到如今蓬勃兴起的微混合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探索从未间断,从欧美汽车市场兴起的微混概念已开始深入中国。所谓微混合动力系统,是指带有发动机启停系统(Stop-Start)的混合动力系统。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它可以在汽车遇红灯或堵车时自动关闭发动机,当踩下离合器踏板(手动档)或松开制动踏板(自动档)时,发动机立即重新起动。将发动机起停系统(Stop-Start)应用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通过控制发动机的起停,从而取消了发动机的怠速,降低了油耗和排放。

微混合动力汽车虽然不是新能源汽车开发的热门,但因其系统简单,成本低,同时又有不错的节能减排效果,受到众多汽车厂商的青睐,不断研发出新的车型,应用前景广阔。奥迪公司目前正在中国市场推广的A1型轿车就明确打出了Stop-Start概念。与此同时,微混汽车启停系统无疑也要求其所配备的启动电池必须具备可用电容量大、比能量高、比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可深度放电、可大电流,快速充、放电等特性和功能,显然传统的铅酸电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致命的瓶颈,磷酸铁锂启动电池则是最明智的选择。


 
微混汽车发展迅速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微混技术虽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在欧洲其实已经获得成功。早在2000年,德国大众就推出著名的Lupo量产车,实现了百公里油耗耗3 L。虽然这款车在当时未提及微混合动力, 但其采用的“Stop-Start” 系统完全符合现在所说的微混合动力概念。此后在2004年美国通用汽车和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分别推出了量产的“Silverado” 微混皮卡和“雪铁龙C3” 微混轿车。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更是将微混作为其重要战略之一, 正在开发基于“雪铁龙C3” 和“雪铁龙C2” 的第二代微混系统, 宣布2011年要在1百万辆车上装备此系统。另外一款需要提及的重要微混车型是德国戴姆勒旗下的“SMART Fortwo”,此车在200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首展,2008年实现量产,在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有售。根据戴姆勒所提供的数据,此车的微混装置可节省约8%的油耗,达到100km平均油耗4.3L的水平, 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从112g/km降到103g/km, 在节能、经济、低污染等方面都有优异表现。

目前,全球已量产采用微混技术的汽车品牌包括宝马、大众帕萨特、高尔夫,奔驰、奥迪、雷诺Megane,欧宝、现代等。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报道有微混车型在批量销售,但奇瑞汽车在2008年8月为北京奥运推出了40台A5的BSG “Stop-Start” 系统轿车,城市工况下可提高燃油经济性5%~7%,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12%左右,这些指标也比较让人满意。奥迪也已于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将于明年实现国产车型使用微混技术。据预估,带启停系统的微混汽车的数量将在今后10年内快速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球总计将售出300万辆微混汽车。到2017年,微混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的比例可达16:1,预计2020年将实现3730万辆的规模,约占年均轻型车辆总销量的1/3。同时,微混汽车所用电池的市场价值也将从2011年的8.27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89亿美元。所以,国内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领袖企业,尽快推出环保,高性能的磷酸铁锂启动电池来配套先进的微混系统汽车使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本篇文章来源于汽车网[www.cnautonews.com]原文链接:http://parts.cnautonews.com/201111/175735.html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