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入市十年 细数中国汽车产业“根源”问题

发布日期:2011-11-16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次数:1445
加入WTO10年,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巨变人们有目共睹。其中最值得一书的就是10年前14万元一辆的捷达,如今虽然历经升级改款,却只要8
      加入WTO10年,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巨变人们有目共睹。其中最值得一书的就是10年前14万元一辆的捷达,如今虽然历经升级改款,却只要8万元,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购车成本大幅下降,老百姓买得起汽车了。这首先得益于入世后市场开放(其实只是半开放,汽车零部件关税仍然不低,整车合资企业外资股比仍不得超过50%),该来的“狼”都来了,再不给奇瑞、吉利们合法的准生证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各路人马相互竞争,政府不再对汽车“限价”,车价焉有不降的道理。但有人对入世的成果不以为然,大谈“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不如韩国”,“中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等,主张强制性“引进技术、保护市场”,不再批准整车合资企业,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资准入也要限制,限制外资在进口车销售乃至汽车评级中的“垄断”等待。这些明显涉嫌违背WTO非歧视性国民待遇这一基本原则的主张说到底,都源于我们一些与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的落后狭隘观念。

我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的“保守”、“自私”,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现代商业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理性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理应是两厢情愿的双赢交易,而是一厢情愿地指望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上行行好,居然忘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我们自己的老传统,也从来没有换位思考一下,想想如果有人要你转让技术,你会如何。一旦失望,便恼羞成怒,指责跨国公司不愿意看到中方合资伙伴强大,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并得出结论:所以中方必须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按此逻辑,如果跨国公司不对中方进行技术封锁,中方就不必努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了。

我们总拿日本、韩国模式说事,拿航天、家电的发展说事,却不谈日韩当初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不同,不谈汽车开发和生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指责企业自主开发不力,喜欢用简单的情感逻辑画出一张鼓舞人心的大饼,而不愿静下心来,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结果是动不动就要“弯道超车”,搞搞自主品牌和电动车的“大跃进”,虽然代价巨大,学费极高,但最终还是找不着北。

我们动辄抨击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垄断,不切实际地把跨国公司看作是铁板一块,以为跨国公司要齐心协力合伙剿灭中国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