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然,中国政府拟将出台的未来10年上百万辆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推广计划,上万亿元的电动汽车产业规模,是每一个汽车制造厂商都想参与的市场,更是不少汽车厂商谋求颠覆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势力格局的未来战略重心之所在。因此,无论是早有涉足并有相当技术成就的日系、德系、美系汽车巨头,还是如比亚迪、吉利、奇瑞、上海汽车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后起之秀,但已然将自己的未来押注在了电动汽车领域。 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更是让这些汽车制造商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更是掀起了“跑马圈地”式的电动汽车“狂潮”。然而,远远落后于生产速度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制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相配套的“软件”,迟迟跟不上,成为了中国电动汽车推广最大的市场障碍,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比亚迪自2009年以来总计仅有500余辆新电动汽车上市运行的“惨淡”业绩一下子“浇灭”了不少人发展电动汽车的“狂热”。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开始回归理性。 国内汽车产业也开始慢慢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电动汽车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的构建等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开始去寻求更为积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但是,在中国这个各种利益纠葛并且复杂的汽车市场里面,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博弈,不仅在影响着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方向,更制约着中国电动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从2009年至今,已近三年了,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基本明确了从节能汽车到混合动力汽车,再到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电力驱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但是包括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却仍然停留在技术起草及论证阶段,迟迟未能公布。 德国大众绕开电动汽车整车的标准体系构建,率先从电动汽车最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方面入手,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的动力电池标准,并明确表示将在中国国内采购动力电池。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动力电池标准真空地带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而言,德国大众的做法,无疑将会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咽喉的“卡关者”,因为以目前德国大众全球上千万辆汽车的产能,中国市场20%的市场占有率,德国完全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影响着中国的动力电池尤其是动力锂电池的生产,进而影响到中国动力电池的标准体系的制定与统一。 因此,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或许尽快出台从整车到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才能够保证中国的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可以为自我掌握,在往后的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中,中国才会更有自主权及话语权。 德国大众的做法或将加快国内标准的统一 无论是对于中国国内的汽车巨头们而言,还是对于日系、美系汽车巨头们而言,德国大众率先进入核心关键零部件标准的拟定,都将对这些汽车巨头们的未来战略布局构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德国大众的市场影响力,决定了其“先入为主”的“险棋”或将决定着中国动力电池的标准体系。而作为电动汽车最为核心的动力驱动“源泉”,一旦动力电池的标准体系确定,将会深刻的影响着整个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而这也将通过这样的传导机制“绑架”着所有的电动汽车制造厂商。而如果除德国大众以外的电动汽车制造厂商不愿意被“绑架”,则他们也必将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去改变这个标准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