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零部件不强,何谈汽车强国?

发布日期:2012-01-09 来源:科技网 浏览次数:2272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零部件不强,何谈汽车强国?
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目前的平均投资不超过0.3%。与此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国际平均的6.6%。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本土企业占据了国内零部件市场超过80%,而销售额却只拥有20%,并且90%集中在低端。

陈光祖举例说,我国生产各种滤清器的企业有3000多家,目前仍有新厂投产。然而,让他寒心的是,“滤清器最核心的部件滤纸却100%依赖进口。我们先辈曾以发明了造纸术而闻名世界,现在却连滤纸都生产不出来,这些尖端核心的东西没人去研究,却搞同质化竞争。”

在业内最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被寄予跨越式发展希望的本土零部件企业也未能取得突破。自2008年以来,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陈光祖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锂电池正负极间的膈膜是重要零部件,目前100%依赖进口,去年3月日本大地震,膈膜生产受到影响,直接导致我国很多电池生产厂停产。

不能“重主机轻零部件”了

“现在跨国公司已进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配套,凭借出色的价格和综合技术等优势,对我国原有低端配件肯定会形成巨大冲击。”陈光祖说。

以“垂直整合”闻名的比亚迪为例,其曾高调宣称,“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自己做。”其零部件配套自给率高达六七成,然而,目前也与外资零部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e6车型的制动系统,雨刷等均由博世提供,音响则是哈曼的。本土汽车品牌成功车型之一帝豪EC7,其供应商则全是德国博世、西门子、美国德尔福、伟世通、瑞典奥托立夫等国际品牌,没有一个中国本土零部件品牌。

外国零部件的杀伤力体现在其技术垄断性上。在汽车配套模块化的背景下,一旦一个部位使用这个企业配件,整个部位必须全部使用该企业的,其他企业无法与之配套,这些都是上游高端技术产品,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指出,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主管部门一直就不重视零部件,极少在零部件方面投资。“入世时放开零部件股比限制,现在没有办法迎头赶上了。”

陈光祖更是疾呼:再不扭转“重主机,轻零部件”的观念,只要外资企业的低价战略再持续两三年,自主品牌企业就无力跟进。之后,外资企业再进行产品升级,提高价格,到时候国内整车企业会再度丧失话语权。

 «    1    2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