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政策倾向汽车零部件 本土企业面临洗牌

发布日期:2012-02-2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浏览次数:3892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政策倾向汽车零部件 本土企业面临洗牌

根据新《目录》所公布的信息,除“整车制造”等少数条目从鼓励类别中删去外,总体上增加了鼓励类条目,并取消了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发动机研发机构建设、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以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均鼓励外资的投资。

众所周知,在整车制造领域我们对外资采取了有选择性放开的策略,并设置了50∶50的股比限制,但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则早已彻底放开。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庞大的资金规模、良好的品牌口碑以及与整车厂之间的积极互动,部分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已经具备垄断地位,据我们了解,在目前国内的合资整车企业中,从外资和合资零部件企业的采购比例基本达到九成,部分甚至可以达到100%,本土零部件企业要想进入合资整车企业的采购体系,难度非常大。此外,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也有近五成的零部件采购于外资和合资零部件企业。

此次新《目录》将外资的投资重点从“整车制造”转向汽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领域,无疑将会再次带动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升级,我们认为具备一定资金和研发能力的本土零部件企业有望从中受益,但对于那些尚处在代工水准的企业而言则需面临一场生存考验。

因此,增加自身竞争力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继续存活和发展下去的关键。

面对外资的不断侵入,一些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机会,试图通过海外收购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调查3的投票结果显示,38%的业内人士认为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可以并购海外企业,但很难学到核心技术。不过,同样达到37%的业内人士认为对低起点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海外并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另有25%的人士认为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让本土零部件企业在短期内买到先进技术并可借机进入海外市场。

根据对已有的几起较大规模的零部件海外并购案例(如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收购通用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京西重工收购美国德尔福减振制动部门、万向收购美国DS等)的分析,并结合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海外并购是本土零部件企业充实自我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一宗成功的海外并购基于多种前提之下,风险与收益并存,但总的来说科学、务实的海外并购有助于本土零部件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可以改善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口碑,对海外业务的经营起着一定的利好作用。

但对于多数规模较小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而言,远没有达到海外并购的能力,只能在不断崛起的售后市场分得一杯羹,也无法晋升一级供应商体系。这一现状何时能得到改变,业界并无多大信心。

调查4的投票结果显示,高达54%的人士认为10年内这一现状难以改变,20%的人士保守预计15年后或许可以和外资零部件企业对抗。不过,也不乏26%的乐观人士寄望5年的时间改变当前市场格局。我们对盖世汽车网专家顾问团的多位专家走访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是,鉴于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深耕程度,对整个产业控制的广度,本土零部件企业要想能与之平分秋色,就算借助政府的大力扶持,没有20年的时间很难自成气候。毕竟,竞争双方的实力差距悬殊,且合资整车企业一直以来有向外资和合资零部件企业采购的传统(合资整车企业的外方与这些零部件企业有着紧密关系),垄断格局很难打破。

 «    1    2    3    »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