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董秘冯梁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这对自主品牌汽车整个行业来说,肯定是好事。但目前对于公司的具体的量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好通过数据来判断。政府此举对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作用。
李宇恒称,该意见稿对自主品牌车型的支持显而易见。对于自主车型来说,这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并推动其品牌的提升。
对于进入此次名单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因为款式众多,也意味着未来竞争激烈。它们将如何争夺并分享此次蛋糕盛宴?
对此,李宇恒指出,价格和排量是自主品牌在竞争中的重要砝码。针对政府采购市场的特点而设计出针对性的车型至关重要。此外,要加强汽车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并加强后期的维修保养服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一片低迷。自主品牌车企更是步履维艰。
中汽协对于2011年自主品牌汽车给出的评语是:增长下滑,份额下降,自主品牌形势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30%,加上政府采购的10%,自主品牌的整体份额也不到40%。
“整体而言公务用车采购量并不会太大,市场空间也有限,无论是从绝对购买数量还是从置换频率上来说,公务用车采购都不足以推动自动品牌走出泥沼,迎来曙光。”李宇恒说。
入选属“官方抽检” 技术和环保问题不容大意
近年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私人购车早已成为乘用车消费的主力,以政府公务车支出1200亿元计算,仅占2011年汽车整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8%,剔除商用车制造业,预计占比在6%-7%,不是乘用车消费市场主体。
因此,公务车采购市场不是市场主体,对自主品牌的影响停留在示范作用层面更多一些。
有资深汽车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入围车型从量上来看很多,但是从“质”上来考虑仍旧不容乐观。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声音效应”大于实际效应。从技术和环保两个角度来考虑,自主品牌车与合资企业仍存在差距。
去年11月,我国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便更好地对公务用车采购进行管理,增加采购程序的透明度。政府说,这也是其致力于削减行政成本和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部分。按照这项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的发动机排气量不得超过1.8升,售价不得超过18万。
规定还指出,申请加入目录的汽车厂商必须满足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按规定,目录为年度目录,原则上每年制订、发布一次,这也意味着此次入围目录的自主品牌不能大意,未来仍旧面对着新的车型补充和符合要求的外资品牌加入竞争的局面。
因此,上述资深汽车业人士表示,虽然此次PK掉合资品牌,但是自主品牌车企不能盲目乐观,反而要谨慎对待。此次入围可以说是对自主品牌品质的一次“官方抽检”,比如前几年中华牌汽车的尊驰曾一度成为官方用车,但是由于质量小问题,并未形成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