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汽车咨询部经理朱四明告诉记者,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度高,产值主要集中在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不过,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技术含量很高,到中国发展有技术上的优势。这些规模小的企业能够跨出第一步,做出决定到海外投资,对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的他们来说已不容易。
“只要拥有先进技术和品质管理能力,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仍将拥有很多机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副所长川合告诉记者。
在华保守前行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认为,日系主流零部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不激进,主要客户仍然是日系整车商。
目前,在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相对于博世、德尔福等跨国大型汽车零部件来说,日本电装、爱信精机等大型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率远远低于前者,而且在中国更倾向于投资生产,极少涉及研发。
电装等日本大型零配件企业也考虑在中国开发本土客户,但尚未行动,担心如果卖低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或影响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其品牌形象。川合认为,如果日本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得到发展,也会促进日本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程度提高。
“日系汽车零配件企业虽然加大中国市场投资,转移其产能,但目前日系企业很少能够做到让中国本土人才来做决策,这会影响他们的市场反应速度。”日本一家银行汽车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土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采购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本汽车零配件技术和欧美系的技术差不多,但我们更喜欢和欧美系企业打交道,他们比较开放,愿意与我们合资成立公司,但是日系企业的战略则不太一样。”
川合认为,日系汽车零配件企业目前在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非日系汽车企业供货,扩大销路。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是一个好方案,但是由于经营理念差异,以及在提供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很多企业都对于采取这个大胆的方案还很犹豫。
一家欧美大型汽车零配件公司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系零配件企业虽然加大中国市场投资,但是短期内很难打破现有的配套体系,它们可能在新的项目配套(比如在技术升级)上有机会,但是制约他们的仍然是他们的本土化能力以及现地开发能力。
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则认为,日本汽车企业在这次地震危机后,会加速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但是关键汽车零部件的转移,仍然有限,研发能力的转移更加有限。日本汽车企业在研发核心技术和高档汽车零部件技术上对中国汽车企业抱有警惕心态,不会因地震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