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故不断的校车问题到人们关心的公务车采购,从议论多年的车辆“三包”到初露头角的新能源汽车,代表委员都认真对待,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发展新能源车应是国家战略
“当你拿到一部智能手机,可能在第一时间还很难适应它,但使用一阶段以后你就离不开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这样评价新能源车。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如何加快新能源车发展,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全国人大代表、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国家战略,而不是企业和行业战略,单纯靠汽车行业去转型是不可能的,要做好国家规划,然后再实施,否则会出现全民都造新能源汽车,出现“一哄,二起,三下来,四重来”的混乱局面。马纯济认为,新能源汽车给中国车企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可能是国内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车企处于追赶阶段;新能源汽车不一样,大家起步差不多,同时我们优势很大,中国市场大,产品整体成本低于国外公司。但是,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还存在诸多瓶颈待突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比如,电池的待航和续航能力还很有限,有待突破,电池造价太高,政府配套系统也没有完善。这些问题不解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市场普及就颇为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提出,新能源车可以由一部分车型做起。他认为,纯电动客车是远在天边的玫瑰,短时期内实现产业化并不乐观。所以,应大力推广比现行CNG(压缩天然气)技术更环保的LNG(液态天然气)汽车。目前LNG汽车技术已十分成熟,能源储备方面也十分充足,如果国家能够大力推行,将有效解决石油短缺和大气污染问题。
做大自主品牌应该统一规划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2000年为208万辆,2010年上升到1806万辆,年均增速25%,到去年为止,产销量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2011年的产销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产销量分别为1842万辆和1851万辆,仍居世界第一。
“我们虽然已被誉为"汽车大国",但应该清醒看到,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弱、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集聚度低、自主品牌影响力弱、技术升级速度不快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重视并认真解决。”代表委员们谈及发展自主品牌时频频提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提出,大力推动产业战略重组,提高汽车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条出路。他认为,由于企业的所有制和区域管理等问题,没有哪一个企业会愿意主动被整合,中国汽车产业整合的经验及教训应该总结,建议发改委、工信部加强产业的高层规划,并与国资委共同推进汽车集团的跨地区、跨所有制整合,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积聚,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认为,国际化是自主品牌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