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关于自主汽车发展现状的争论很多。一方面,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数据的下滑,让自主品牌忧思录在业界盛行;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在研发、新车和与外资合作中的种种表现,又让人看到自主品牌旺盛的生命力和向上突破的决心。
“自主品牌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在发布3月销售数据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不同品牌的表现分化加大,总体看来,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汽车产销量涨跌互现,“冰火两重天”状况愈演愈烈。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销量方面,自主品牌都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这种调整,或将持续到2013年左右,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为161.8万辆,同比下降8.1%。在市场份额方面,自主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市场总销量的42.9%,占有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在去年同期,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高达48.2%。受销量下滑的影响,一季度自主品牌的经营状况也令人堪忧。近日,一汽轿车发布公告称,因销量下降及采取的降价促销措施,公司预计一季将亏损800万~1500万元。这是在A股市场上,首家一季报业绩预亏的汽车公司。
这确实是个让人沮丧的数据。从去年开始,自主品牌的销量和占有率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多数业内人士对于自主品牌的前景并不看好,一位汽车杂志的主编认为,对自主品牌过于乐观,就是害了他们。董扬认为,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研发费用、人才积累以及技术等诸多方面,企业都还没有开始研究。在品牌建立和发展上,自主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如果撇开销量不谈,自主品牌近期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亮点。首先,是新车型的厚积薄发。无论是3月上市的长安逸动,还是上汽刚刚上市的荣威950和MG5,还是一汽即将发布的红旗和欧朗,再加上吉利的GC7、CX7,比亚迪G6等,自主品牌的不少新产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外观、内饰还是安全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少车型甚至可以与同级别的合资品牌一决高低。
必须看到,这些新产品的背后,是自主品牌车企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回归产品品质的结果。“前几年,汽车市场发展很快,萝卜快了不洗泥,品质问题被掩盖了起来。从去年开始,市场增速放缓,自主品牌的困难处境开始凸显。”某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车企都已经意识到,品质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即便面临短期销量下滑的风险,也要进行战略转型,从提高产品品质入手,对每一款新车型进行严格把关。
除了在新车型的质量和品质方面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外,自主品牌在对外合作方面也更加多样化。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有人传为佳话,有人忧心忡忡。两年的时间证明,不仅吉利在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技术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沃尔沃也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未来的发展和规划上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