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长远市场期望,还是从宏观政策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汽车零配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都是积极利好的,再制造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应该是前景开阔。虽然市场前景好,但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化的实际推进速度还是比较慢,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对目前仍是“市场培育,试点阶段”的这一现状显得有点儿按耐不住,希望推动产业化前进的步子再大一点儿,有关再制造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再快一点儿。
除了小范围的再制造试点企业,目前国内也有部分企业在进行再制造业务的尝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再制造企业数量还是太少,生产也远未实现规模化,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由于与再制造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市场认知度低,建设与再制造相关的产业链也尚未成熟。一些独立再制造企业还面临缺乏高效再制造工艺流程,缺乏关键技术,和再制造人才匮乏的普遍性问题。
盖世汽车网:目前再制造产业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还不够,在您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王尚谦:导致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我们起步晚,中国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独立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来解决围绕再制造这一产业的诸多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清晰的再制造准入制度;再制造企业因为购进旧件时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而造成的增值税的销项税部分无法用进项税额实现抵扣;逆向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导致普遍性的旧件回收困难;国内再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需提高;国内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还缺乏了解,认知上存在偏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真正被消费者使用还十分有限;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太少并且绝大多数盈利状况不佳,加上扶持再制造产业的具体优惠政策还迟迟没有出台,这些影响了资本进入再制造领域的投资热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主要执行的是小范围试点的方法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在没有再制造经验的情况下,主管部门选择少数企业搞试点这个策略本身倒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扩大参与度,更广泛地听取不同意见和诉求;如何有效借鉴西方成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业的管理办法和成功经验,使我们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更符合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激发有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能参与到这个朝阳行业中来。
盖世汽车网: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许多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在华推动再制造业务表现出强烈兴趣,他们对中国再制造的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十分关注。作为业内人士,您认为在近阶段有哪些领域的进展将会是再制造行业所关注的重点?
王尚谦:在近阶段,我认为大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引人注目的国家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部分内容有望在今年内被修改。目前的第十四条规定“回收报废汽车中拆解的“五大总成”(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将会被重新调整。修改后的规定将会允许相关授权机构(比如有资质的再制造试点企业等)回收报废汽车中拆解的部分总成旧件用于再制造生产。这个松绑后的新307号令具体内容还不太清楚,但是它的一旦出台将会允许报废汽车拆解市场成为再制造旧件主要来源,改变现在再制造企业主要依靠“三包”服务和生产废品获取旧件的模式。这个法规的修改将对增加旧件在市场上的可获得性,促进旧件的回收和流通,以及支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批量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