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明天(23日)就是北京国际车展的媒体日,这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六次北京国际车展,在这次车展上将有120款汽车全球首发。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一举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发展之快令人惊叹。
但是,从去年开始中国汽车的产销增速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全年增幅仅在2%左右。同时,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减少,日系、德系、美系、法系和韩系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稳步推进,“大而不强”的帽子扣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头上。昨天2012中国汽车论坛在北京举行,业内精英齐聚为中国汽车把脉,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究竟如何由大变强?
自主汽车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入世前我国汽车的年产销量仅为200多万辆,如今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辆的规模,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带来和面临许多问题,在产业内,自主品牌由于技术和质量的差距,品牌认知度较低,仅从一汽集团公布的数据来看,到2015年销量将达到500万辆,自主汽车只有200万辆,占比还不到一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认为自主品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董扬:上汽产量已经达到400万,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上汽、东风、一汽能够和丰田、通用、大众、现代、福特列在一张表上,这已经是巨大进步,但是在上汽的产量里面合资引进外国品牌还是大部分,东风、一汽也是这样,我们虽然在产销数量上和国际大公司列在一张表上,但是集团的竞争力、品牌各方面而言还有很大差距。
能源环境交通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
不光是产业内,在整个社会上,中国汽车产业的面临的问题也不小,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认为,能源、环境、交通三大问题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李万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能源、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越来越难以与汽车市场的需求相适应,汽车产业从国家经济发展的短板成为长板的同时,也将能源、环境、交通转变三个短板,不解决三个短板问题,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此外,中国汽车产业对政策的变化也有些敏感,2011年购车优惠政策的退出、限购政策的实施、油耗准入的推行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调整让自主品牌叫苦不迭,一方面让人觉得中国汽车企还像个孩子,环境稍有变化就生病,自身抵抗力太弱。
汽车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对自主品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晓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在制订方面还缺乏一条逻辑清晰的主线,摸着石头过河,但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产业还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足之处主要是表现在对民营资本依然存在过多限制,在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的措施。建议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性和规范性,提高政策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