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宣城市提出的停产超过两年及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说法,吉奥方面也认为,根据相关法律,土地收回应仅限制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中规定的为公共利益需要、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以及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等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除此之外,宣城市政府不应单方面行使收回权,只能与权利人协商收购。
“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宣城市政府一直在利用行政手段处于强势地位,这种不和当事人进行协商或者沟通,不经法定程序就撤销企业房产证的做法已经侵害了企业的财产权利,违背依法行政的原则。以非市场方式、非司法方式收回土地的做法,不排除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名行土地开发之实。”俞兆洪称。
异地建厂风险
在北京市旭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振江律师看来,吉奥与宣城市政府之间最大的失误就在于项目启动初期对于未来经营风险的估计不足。“最开始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书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口头协议,而且投资协议书只考虑到了项目成功的情况,却没有失败之后的解决措施。这使事情在一开始就出现了法律框架方面的重大失误。”
而俞兆洪也认为吉奥与宣城市政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激化的矛盾,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宣城吉奥生产亏损。由于宣城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中小企业拉动,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产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所以,为了保证GDP的增长目标,宣城市政府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吉奥之间产生摩擦便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企业的投资是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盈利的,如果企业亏损地方政府便要收回土地等资产,那么这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俞兆洪称。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内主要车企的目标总产量已突破4000万辆,为了实现这些产能,汽车企业正在快马加鞭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产能部署。虽然国家工信部等部门已经一再提高异地建厂的门槛,但车企不惜成本异地建厂正成为主流。不久前,长安福特为实现杭州建厂,便曾斥资4.5亿元左右人民币收购早已停产多年的茶花汽车。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微增长时代的现实以及硝烟弥漫的汽车价格大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850.51万辆,同比增长率较2010年下降了29.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的销量也同比下滑了3.40%。
有分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战的持续进行无疑会引起行业内的优胜劣汰,一些弱势品牌会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惨遭淘汰,而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也认为,此前地方政府过于看好汽车产业,以低价土地和资金政策吸引汽车企业入驻但又缺乏规划的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警惕。
就现在来看,吉奥与宣城市政府之间的矛盾还仅仅是一个个案,但它却已经足够给汽车企业的异地扩张敲响警钟。假如车企在扩张中出现亏损而地方政府又需要有GDP的支撑,那么车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将如何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