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2010年起,新能源车(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已在全国25个城市试运营,并在其中6个城市进行私人购买试点,但新能源车仍逃避不了销量低迷的尴尬境地。
据悉,三年试点期间,25个城市共有1.6万辆投入使用,与2009年《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确定的,三年内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左右的目标相距甚远。
而上述数据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近两年统计数据基本一致,即2011年全国销售新能源汽车仅为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今年上半年汽车整车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352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344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81辆。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私人购买不积极是目标难实现的主要因素,政府如不尽早出台刺激细则,《节能与新能源规划(2012-2020)》(下称“规划”)中的50万辆目标也很难实现。
私人不买电动车账
上海,私人购买纯电动车6个试点城市之一,但截止到目前,该地区纯电动汽车私人购买量仅为40辆左右。此外,在上海电动汽车示范区内建成充电桩93个,而2011年设定的目标为销售近千辆,建成充电桩700多个,实际与目标大相径庭。
不仅只有上海,同样试点一年以上的深圳、长春、杭州等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尴尬。如长春私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零,不得不用接送工人上下班班车来充数,即便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最热心的深圳,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也是被政府买走。
目前国家对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分别给予每辆最高6万元及5万元的补贴,而如北京、上海等地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每辆将最高获得12万元的补贴,即便这样的补贴力度,新能源车在私人领域还是难得一“嫁”。
“基础设施及纯电动车本身的技术安全水平阻碍了其在私人市场中的应用。”有专家表示,调查显示,现行电动车厂商提供的产品仅能满足2%~4%消费者预期。
但《规划》目标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按照这一目标测算,年均纯电动和插电混合汽车销量需超过12万辆,而目前距2015年的时间却只有两年多时间。
王秉刚指出,依据目前纯电动车应用结构上看,达到这一目标很难,因为在目前试点城市应用的1.6万辆中,出租与公交占据绝大部分,“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结构,实现2015年的目标绝对是空谈。”
地方保护需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