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致力于为世界领先机构的最高管理层提供协助。博斯的创办人 — 艾德文•博斯先生(Edwin Booz)在1914年于芝加哥成立了全球首家管理咨询公司,并奠定了管理咨询这一职业。博斯的业务遍布全球,拥有3,000余名优秀员工和58家办事处。
告别“快增长时代”的乘用车市场
据国内外机构预测,中国乘用车行业已告别“快增长时代”,市场将保持5%-8%的增速逐步进入“微增长时期”。在市场环境的变动下,各大整车企业将调整发展战略并提高企业自身能力。博斯公司认为,整车企业在此过渡时期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外资品牌本土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最后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管理团队的深度本土化。其次,自主品牌将继续“走出去”战略,在海外通过建厂、成立研发中心及并购整合等方式投入更多资源支持海外市场的拓展。最后,整车企业将会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成本控制,从而在这个竟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这些整车企业的变化趋势将给中国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各类零部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一轮挑战呢?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6,142家逐年增长到2010年的11,610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本土整车集团下属的零部件企业,以及本土零部件厂商。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面本土化战略
· 加强本土研发能力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合资公司增加产品本土化研发的比例,对零部件企业的本地化工程支持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国内汽车厂商纷纷希望通过与跨国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发产品,以加强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在此趋势下,很多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在中国本土设立了研发中心以推动其中国业务的发展,主要是为中国整车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工程支持,更好地满足整车企业的需求 。增强本土研发能力已经成为是渗透中国整车企业的一大重要条件。
· 进一步降低成本
除了设立研发中心,跨国零部件企业必须提高本土采购比例或者新建生产基地来确保在华业务的利润。法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表示,到2015年法雷奥在中国的投资建厂将达到4亿到5亿欧元,并计划到2013年将中国区的销售额由2009年的4.6亿欧元加倍至9.2亿欧元。德尔福为了加大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将85%原材料采购都集中在中国本土,在中国研发新的产品和新的材料,来代替原先进口产品满足客户需要。正是得益于德尔福在中国本土化方面的推进,德尔福中国区已经连续多年高于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10%以上。此外,德尔福2010年又新扩展了其位于沈阳市的德尔福汽车空调生产基地的产能,而位于上海嘉定的德尔福连接器系统生产基地已经成为了德尔福全球最大的连接器生产基地。德尔福还通过向本土零配件生产商转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德尔福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