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汽配观点

全球化势在必行:以日本为例

发布日期:2011-07-29 来源:网易汽车 浏览次数:37139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 对于许多日本企业而言,能否继续生存,可能将取决于它们大幅提高海外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因为人口状况和经济趋势表明,日本国内市场的增长将会放慢或停滞。即使是拥有成熟全球业务的日本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更新其海外业务模式
给出企业全球化的理由

    许多日本企业都了解全球化的好处。但它们的高管可能缺少一个能令员工信服的“全球化故事”——全球化目标、愿景和价值主张。能以一种可以激发和振奋整个组织,同时又可以消除伴随发展方向的巨大变革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的方式,使这些“全球化故事”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恰当的传达吗?为创制这种讯息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看似价值不大,但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全球化的努力就不会深入持久。

    资生堂说明了一个成功案例的某些特性。例如,该公司高管人员必须以一种使其对其他员工意味深长的方式,来讲解“全球化故事”。当资生堂公司的前田晋三(现为该公司董事长)于2005年成为首席执行官时,他将全球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优先任务。前田不断提醒员工,不要忘记公司的愿景:“成为一家源于日本、代表亚洲的全球性企业”。这种定位阐明了该公司的总体战略——通过一次大规模收购和建立全球轮岗计划增强企业实力——但并不削弱本土市场的重要性。

    高管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企业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并确保它们成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对于资生堂来说,这些优势和能力意味着培训和技术。该公司每年都要培训数千名美容顾问,并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采取了同样的做法。虽然许多资生堂产品在国外并不采用该企业的品牌名称,大部分是作为日本的研究和技术成果销售。

    高管人员强硬——有时不那么受欢迎——的行为可能会支持这种说法。在担任最高管理职务后,前田放弃了一些规模较小、历史悠久的品牌,同时,对一些全球性大品牌加倍投资,提高其市场地位,使其成为在日本国内和国外同类产品的领军品牌,虽然他也为本地品牌留下了发展空间。他还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外国人CarstenFischer来管理资生堂的国际业务,现在,国际业务已占到该公司收入的40%以上。Fischer通过拒绝搬进公司分配的办公室,而是选择与其他员工一起在开放的小隔间中办公,证明了他希望自己成为日本管理团队的一部分。

    采用英语作为企业工作语言

    采用英语作为企业的主要工作语言可能会引起争议,而且很难执行。但它在全球化努力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对于单一文化的日本企业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经验表明,用英语来管理企业的大部分业务和进行内部交流的决策,是跨国公司(如法国的达能公司和以色列的Teva制药工业公司)全球化努力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英语的举措至关重要,因为它开辟了招揽人才的新领域。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有其他事情都取决于能够利用更高质量的员工人才库。如果不采用一种国际商业通用语言,就很难实现人才跨业务单元和跨地区的频繁交流。虽然讲其他语言的企业文化可能会令人不太愉快,但使用英语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差不多有10亿人将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具有全球抱负的亚洲人才往往会学习英语,而不是日语或俄语。

    日本企业将如何采用英语?这是一个大问题。200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所有先进经济体中,日本的托福考试(TOEFL,为想去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提供的英语能力测试)成绩得分最低。而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的托福得分排名倒数第二,仅仅超过老挝1。尽管如此,一些日本企业(如乐天和优衣库)已经宣布,到2012年,它们将把英语作为自己企业的工作语言,而日产汽车和武田公司也用英语举行了多次会议。如果一些名校(如东京大学)或一些领先的日本企业将优良的英语成绩作为录取或聘用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想象,日本的总体英语能力将会迅速提高。

 «    1    2    3    4    5    6    7    »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