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发现,今年在国家信贷收紧的时候,这些大国企同样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醒一醒了。如果那一天,连国有银行也拿不出一分钱来拯救你的时候,你怎么办?眼睁睁看着现金链条崩断?
记者者了解,香港非常有名四大地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郭柄向、郑义同,他们的企业负债比例是多少?据说不超过20%,而且永远不超过20%。是不是他们贷不到款?当然不是,上门求他们贷款的人不要太多;但20%这个就是控制风险,不会在遇到紧急寒流的时候,被突然冻死。大家知道,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次数比较多,所以他们随时要控制风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香港的楼市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多少投资人从自己的“楼房”上纵身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这几家企业反而壮大了。为什么?因为除了他们低负债以外,还拥有充足的现金流。15%的现金流,你有吗?
所以,重卡企业的老总们,是否也考虑一下,降低负债,紧握现金,挺过寒冬后在春天里飞翔?
擅用金融手段
既然是金融危机,最终离不开“金融”二字。金融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可以让经济发展更快,让企业“飞得更高”;而在经济变冷的时候,却又能让企业死得更快。如果金融手段运用得当,那么企业能够大幅度规避风险。
国内的金融意识还比较淡薄,主要是因为有国有银行这头巨大的“奶牛”,所以重卡企业认为金融就是能够从这些“奶牛”那儿贷款,便很少去关注其他的金融手段。金融手段,可不仅仅是保兑仓、承兑汇票,也不仅仅是融资租赁这些手段,这些都已经走向了消费环节,对企业本身帮助不大。
记得在2009年的第二、第三季度,我国的钢材价格涨得异常迅猛,一天一个价;当时的重卡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就是如何应对钢材涨价。当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内部挖潜啊、优化设计啊、精益生产等都用上了。但是没有人提到,只要企业花很少的钱,在商品市场上对钢材进行对冲就可以了;到了2010年,橡胶产品疯狂涨价,让轮胎企业、整车企业又很上火,实际上,企业为什么不采用同样的办法呢?
现在,如钢铁、铝材和橡胶的价格,在经济环境的萧条之下,开始疯狂下跌了。那么重卡企业,是不是该高兴呢?一样很难受,因为上个月的购入材料,这个月生产出来产品,价值降低了,加上用户购买意愿不强,需要更低的价格才能赢得客户(现在大家都在拼命降价),于是乎,企业又要亏一截,利润率又继续下滑。企业很悲惨。
不过,如果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商品市场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并引入一些对冲机制,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
笔者不是学经济也非金融专业的,上述言论只是管中窥豹,相信企业有专业人士能够找到更多的方法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