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语很有意思,比如危机,可以理解为危险机会。这种说法在2008年底、2009年末,经常挂在很多重卡老总的嘴上。很恭喜他们,他们那时候说对了,最后真的化危险为机会,2009年和2010年取得疯狂发展。但是他们忘了一点,危险是他们自己的,而机会却是国家给的。而这个机会是不常有的,比如今年明年就没有。这个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不过,从企业自身来看,也真的有化解危机的绝招。比如上文提到“成本下降小于价格下降,企业怎么办”的问题,真正能够挺过危机的,恰恰是那种成本下降要大于价格下降的企业,道理很简单。
萧条时竞争更激烈,价格不断下降,按原来的成本做肯定亏本,因此必须下决心彻底降低成本才行。但是人工费不可能随便降低,因此,除了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外,只有彻底削减各种费用。经济好时订单多,即使要降低成本,也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萧条期正是降低成本的好机会。既然没有其他退路,只好大家硬着头皮减少费用。
萧条时成本能压缩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事后企业经营及成长的可能性。萧条时若仍能赢利,这样的成本,这样的企业体制,在萧条结束后,销售多收个三五斗毫无问题,利润更是可观。但是如果抱着“因为萧条,亏本也是没办法的事”这种态度,那么即使经济复苏,企业也好不了。
于是,真的高手将是,抓住萧条这个机会,从所有方面削减经费,这种努力在企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萧条期降低成本如能成功,经济复苏后,就更有可能成为高收益企业。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化危为机吧。
最近看到很多企业的一些动作,虽然很小,但是或许算得上是化危机的尝试。比如一汽解放,搞了一个营销比赛,提高了全员的营销热情,这在危机时刻很有帮助;比如东风柳汽,现在推出6A服务,虽然内容新意不多,但是冬天本就是存脂肪练内功的时候;比如中国重汽,马上要推出合资生产的新型重卡,表明萧条之下,什么都可以收缩,但是产品不能收缩,创新不能收缩;等等。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说:什么是成熟的企业,唯有经历两次成长危机的企业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业。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人生到世界上以后就是非常苦难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很难,我们的企业很难,我们的国家也很难;但是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中国哲人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因此,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