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的形势,今年有可能实现2-3万辆,明年可能达到7万以上。”而按照此前公开的规划的初稿,2015年新能源就要达到百万级的规模,最终的版本打了五折。林逸认为这是一个务实的目标。
从今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点发布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一季度的数字表明,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
按这个数量,全年电动车和混合动力产销量将超过13000辆,这说明产销进程却实在加快,在规划的各项措施落实之后将会加速发展。“北京市针对私人的电动车示范运营下半年就会启动,关键是看北京市推进的力度,看充电设施的建设。”林逸表示。
实际上包括北汽在内的主流企业基本上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2015年,北汽新能源整车年产将达到15万辆的规模,关键零部件年产超过33万套,2012年将投放5000辆纯电动车。
主流厂商从观望到跟进
“这样一块电池目前的价格是多少?产能多少?电池的密封性如何?”在北汽电池生产线上,万钢部长拿起了电池组的连接线和插头仔细端详,他最关心的问题在于成本和安全。
万部长的问题不仅问北汽,在中国无休止地讨论要不要大力发展电动车的同时,以日产和通用为代表的国际巨头生产的电动车已经走向了市场,而中国企业已经没有优势。
纲领明确之后,电动车下一步的发展关键是落实。“我们没有必要争论了,目前国际上各大公司都起来了,我们已经相形见绌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付于武告诉记者,电动汽车必须有政府引导的产学研合作。
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会很被动。
所谓“相形见绌”,是中国汽车电动车三大关键技术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加快速度。“倒退三年,我们的电动车事业喊得比较多,我们的产业形态和国际上相比不显得落后。三年过后,我们发现我们落后了。”付于武语重心长。欣慰的是,前几年最有积极性的不是主流骨干企业,是民营企业在地方利益驱动下搞新能源产业园,大企业动作不大。这两年大企业开始有所动作。
“目前北汽的电池、电机、电控都是自主的。其中电控的软件硬件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可以说是100%自主。电池电机是我们合资企业的,电池是和普莱德的合资企业,北汽集团占34%有否决权。电机是和大洋合作各50%。”林逸告诉记者。
付于武同时认为,欧盟的技术路线比较合理。目前,欧盟有一个新能源拿车技术路线的模板,建议0-4公里徒步,4-200公里建议驾驶小型纯电动车,200-400公里混合动力车,400公里以上内燃机或天然气汽车。
林逸表示,现在国家肯定提倡纯电驱动为主,但是也没有放弃其他的形式。目前北汽的技术战略路线有三,第一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第二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第三跟踪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