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林:这个国家有要求,还有合作伙伴之间我们沟通,进行非常好的沟通,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需要,假如说你这个合作伙伴本身没有更好的产品,从我这几个拿产品给他,他来生产,也是可以的,这取决于双方的沟通,当时具体的情况来定。
记者:等于说政策和市场两方面。
张宝林:对,两方面,还有合作伙伴之间需要互补的情况下。
记者:现在想与您探讨体制上的变革,合资进行中方外方合资生产轿车,这样体制的问题,前一段大家探讨市场换技术换到了没有,合资十几年之后,合资未来的十年是怎么走的,于是有一种观点提出来说,这是高校教授说,中国汽车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合资,合资模式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行根本的原因,它阻碍我们自主创新,长安下面有合资,也有自主,自主做的很强势,作为长安自主这块,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张宝林:一个国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新能力,不管做汽车还是做别的东西,一个国家没有创新能力不行,从这个方向来讲怎么具备创新能力,国家要担负责无旁贷的责任,这个需要国家主导,在汽车领域也是一样的,过去我觉得20、30年,中国汽车业通过合资这条路,应该说我觉得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因为坦率讲,我们在几十年前,刚刚汽车起步的时候,人家走了上百年了,那时候你不采取合资,不现实,通过合资一方面吸收对方的资本过来,30年前我们国家很穷,有没有钱,第二个就是技术,第三是管理,我认为中国汽车同这个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做了一个初步的积累,这个方面是很有好处的。我不认为就是说由于合资了,导致我们自主没有做好,这个我觉得这个说法,至少不太准确,或者不太全面,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说,这个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他把所有的东西完全寄托通过合资,寄托在别人身上,要自强,不主张自己产业的发展,这方面不作为也是不行,二三十年前我们通过合资,到现在到了国家主导我们创新的时候,这个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应该特别重视自主创新的事情,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有了这个能力,我们现在仍然不重视,未来中国可能仍然是汽车大国,谈不上汽车强国,有很多技术、管理都是人家的,没有自己,所以现在是时候。
记者:我们要回顾一下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的话,你刚刚说的有一点,大家业内人士的共识,在过去十几年当中合资确实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我们除了这一点,大家达成共识另外一点,我觉得可以讨论,就是说合资这种制度,在未来该怎么走?如果只是现在这样拿外方的车我们过来卖,再下一步按照国家政策推一个自主品牌,这种模式到了尽头,对中国汽车产业和本土实力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当初合资,合资是我们一个手段,不是我们目的,当初是市场换技术这是一个很形象的形容,现在一个案例就是长安汽车,长安汽车不管自己换的,还是自己得来的,它的技术拿到手了,你的目的达到了,你的这种手段有必要维持下去吗,如果要维持下去,我们当前合资企业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