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天气晴朗,在安徽省宣城市经济开发区一块150多亩的土地上,吉奥汽车的旗帜正在迎风飘扬。由于工厂停工已久,这里杂草丛生,上万平米的厂房被零星地出租给了不同的企业用做仓库或者4S店。在一家仓库的门口,一只懒洋洋的看门狗已酣然大睡。
这是安徽省宣城市政府与吉奥集团之间有关土地使用权纠纷的风暴眼——就在5月9日,宣城市国土资源局已经单方面地宣布了这块土地使用证的废止。
按照宣城市市长虞爱华的表示,宣城市收回这块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过吉奥集团方面却认为宣城市的做法无异于以行政手段干涉市场,主动“腾笼换鸟”,将政府自身当成了市场利益的一方,并且参与到了土地开发的全过程。
目前,宣城市政府与吉奥集团的隔空喊话仍在持续。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正在成为汽车企业异地建厂风险的一个缩影。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四处圈地,在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阶段的背景之下,一旦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或者生产亏损,那么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将成为企业未来一个不得不去应对的难题。
纠纷缘起
根据吉奥与宣城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二者之间的缘分始于2007年。当时宣城市政府和吉奥在洽谈吉奥在宣城进行整车生产的可能性之后,双方签署了一份《吉奥汽车投资协议书》,拟定由吉奥汽车在宣城进行整车生产的投资。
“签合同的时候,双方的预期是这个工厂的产能能够达到2万辆。”虞爱华称。为了促进吉奥汽车的落户,宣城市开出的价码是无偿提供土地和1000万元的无息借款。不过,由于整车生产资质和目录无法落实,宣城和吉奥最初的整车厂设想并未实现。
“随后,我们和宣城市进行协商,改由当时浙江吉奥汽车的相关自然人股东在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吉奥控股参与投资事宜的代表俞兆洪称。
吉奥方面提供的资料表明,2007年11月2日,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布了宣开管招(2007)121号《关于同意设立宣城吉翔汽车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张友谊等五个自然人设立吉翔汽车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为汽车配件开发、制造和销售。
2007年11月5日,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做了《会议纪要》,就该项目需用土地及房屋搬迁、平整和转让进行时间安排,进行财政扶持。
2008年10月14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吉翔汽车公司与原土地产权所有者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受让需用土地及房屋,并根据协议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及《房屋使用权证》。
“随后,宣城吉奥投资了几千万元在宣城进行厂房及生产线的扩建及车型开发,并开始在宣城进行生产。”据俞兆洪介绍,由于生产初期,吉奥与宣城仍希望就生产资质一事继续努力,所以当时生产的产品均是类整车产品,即缺少少量零部件的整车,“也算是打了一个政策的擦边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