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2:30,马尔乔内穿着深蓝色套头衫,拿着一瓶功能饮料,走进刚落成的广汽菲亚特质量中心试验室,接受中国记者“菲亚特的中国教训、再婚的前景”等问题的拷问。
当天,广汽菲亚特首款车型菲翔下线,菲亚特四年后正式重回中国。“我承认,我们错在未能花足够的时间去充分了解那时候的中国市场需求,强行采用了不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马尔乔内喃喃地回应,这样的错误不会再犯。可能想更多了解中国的声音,提问结束前,他要求追加两个提问。
和许多汽车公司CEO每年固定来中国的习惯不同,这是菲亚特-克莱斯勒CEO马尔乔内两年内仅有的一次访华,当天早晨刚落地长沙,连夜就飞回欧洲,马尔乔内最近很忙。
出于有效管理的考虑,菲亚特正在计划增持克莱斯勒,把手中克莱斯勒20%股权逐步提升到53.5%和58.5%,并最终计划100%持有克莱斯勒。去年以来他一心扑在美国业务复苏上
如何平衡中国和美国业务,是马尔乔内一直试图突破的课题。为了便于把合资公司信息快速及时传到最高层,此前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任命了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麦明凯来管理。“我们预见到了市场的发展,并在管理层上面做出了相应的安排。”马尔乔内向记者强调。
先结婚再恋爱
2010年广汽菲亚特成立,一心重回中国的菲亚特开始了一段“先结婚,再恋爱”的过程。
广汽在销售、采购、质量、物流、研发等都派出了管理人员,而菲亚特则在动力技术、动力总成、设计等方面派出管理人员,进行包括品质控制在内的现地化管理。双方股比50:50,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绝对话语权。
一开始,广汽菲亚特总经理郑显聪就遇到了难题,“我们碰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外方总是认为中方就是想花钱买技术,把技术给我,把车子、产品做出来,把技术转到中国来实现国产化。而外方总是担心技术转出之后,哪天会不会被你反咬一口。”
因此,据广汽菲亚特副总经理蒋平介绍,广汽菲亚特在确定第一款车推出什么车时颇费周折,“对市场进行调研,包括现在汽车市场的状况,以及未来汽车市场发展的状况,合资双方反复讨论。”
意大利方面更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设计,而中方则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尽管平台是菲亚特原有的最新平台,但第一款下线车型菲翔,几乎是一款全新的车型,所以花了较多的时间。”
“其实作为合资企业我感觉最主要的是要双方建立一种互信,这个互信的前提就要有良好的沟通,通过说话、开会,还有具体做事的方式。”蒋平说。
意大利方面最后做出了让步,连其最自豪的车身设计,都增加了不少中国元素,甚至有广汽总经理曾庆洪的点子。
最大的磨合在于对于发展模式和理念上的分歧。广汽方面依照广本、广丰的快速占领市场经验,认为市场稍纵即逝,广汽菲亚特也应该短期内引入大量车型和品牌,迅速抢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