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董建平: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做强零部件产业

发布日期:2011-07-12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2036
董建平: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做强零部件产业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出现了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相互独立、整车厂建立全球独立采购体系,整车厂的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除少数关键零部件外,大部分配套产品都面向国际采购。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次产业格局调整的机会,及早进入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体系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董建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董建平:随着我国汽车产销两旺,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在不断增大。截至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3万家,2010年实现产值1.64万亿元,出口405.84亿美元,零部件占整个汽车产业出口额的78%。二是品种日益丰富。现在几乎所有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都能生产。三是制造能力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大胆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制造工艺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由于这个产业没有严格的进入门槛,完全放开,不像整车有限制,竞争也十分激烈。

记者:和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有何差距?

董建平:首先是层次低。我国零部件企业大都集中在中低端,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如铝车轮,出口量很大,但属于耗能、资源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竞争优势。很少涉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而且没进入全球配套供应链,同时也没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从出口地区看,合资、独资企业的零部件产品主要出口到OEM市场,自主品牌企业主要出口到售后市场。

其次是个头小。我国零部件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小而散,至今没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就很难有竞争优势。数据表明,占国内零部件企业总数超过80%的本土企业,销售额却只占20%,产品90%集中在中低端。

第三是专业化程度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多数企业未进入整车配套市场,更不用说进入高端配套市场。完全的中资企业很难进入合资产品的一级供应商队伍,其中美系车型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接近100%,德系车型、日系车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8.9%、89.5%和52.8%,这很不利于零部件产业发展。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我们的很多重要零部件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国外,十分不利于产业安全。3月8日,我们协会收到了工业相关分会的反映,我国很多零部件生产企业专用于汽车门窗密封条部件原料三元乙丙橡胶(EPDM),主要来自于荷兰DSM公司,但由于该公司生产管道近期堵塞,目前已停产,4至5月无法保证供货,国内企业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董建平: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零部件企业重生产、轻开发,没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我了解,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自己并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这是很难适应整车更新换代要求的。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发中,把别人的产品买来,仿做,照猫画虎,形似神非,不得要领。

二是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关系不协调,影响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在国外,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都是战略关系,而在我国由于合资整车企业,大都在自有的体系中采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很难进入。而在自主品牌车企业中,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是游离关系,零部件企业很被动,常常受制于整车企业。

记者:您对做强我国零部件产业有何建议?

董建平:按国际上的标准,整车和零部件的比例投资应该在1:3左右,而我国的现状仅为1:0.3,投入经费严重不足。而从企业角度来看,核心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样少之又少,调查显示,许多整车企业在零部件上投入不足1%,一些靠“山寨”起家的车企在零部件上的投入几乎为零。所以,我认为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

是否加大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当然也不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靠的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而积累靠的是长期扎扎实实的试验、研究。

应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引导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为了解决我国零部件企业生产批量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扶持零部件专业化的小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出现了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相互独立、整车厂建立全球独立采购体系,整车厂的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除少数关键零部件外,大部分配套产品都面向国际采购。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次产业格局调整的机会,及早进入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体系中。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