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经「被热」好几年了。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11年4月,中国工信部高层表示,基于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型,中国将不再出台《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代之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不出意外,这一产业规划有望在2011年上半年公布。」2011年6月底,新能源概念股疯涨两周之后,国家部委相关人士再次「放风」,称「《规划》不会在7月出台」,期限推至2011年底。
如今,2012年已至,上述《规划》却仍踪迹未现,而新能源汽车行业亦随着《规划》出台的屡次爽约由热转冷。难怪在今年初举行的2012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业界人士们叫苦不迭。实际上,该《规划》从提交至今已一年有余,却为何始终无法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上述大会上透露,《规划》未见出炉的原因在于需要再度修改。而业界普遍认为,再修改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思路不清晰,各方利益并未达成一致。
对此,中国机械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在一年多时间里,我不能讲政府不作为,起码是不太作为。关于规划,政府已明确表示不再出台完整的、全部的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所以我们也不期待了。」实际上,不仅是规划难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亦强差人意,至今上路的新车仍不及规划的零头。按照官方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而据工信部统计,截至今年7月,25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仅1万余辆,私人购买的仅1000余辆,且绝大部分由企业内部消化。规划几乎和空话差不多。
千亿扶持落空再投入陷尴尬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公开征求意见的规划草案中曾提出「千亿方案」,即未来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亦有权威人士透露,若产业发展良好,投入或高于1000亿。
「千亿元扶持资金绝对是空话。根据WTO原则,国家投入仅可以在基础材料方面,而对于形成生产能力方面的投入,国家不能沾边,如果沾边,那就算是国家补贴,会违反WTO规划。」张小虞指出。不过,市场确有消息传出,被退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年规划,其内容将做大幅调整。
其中,备受关注的中央财政千亿补贴以及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目标将去除。事实上,在新版本《规划》中,并没有提及未来具体投入多少资金。补贴难到位,车企陷入两难境地。在年初的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有业界人士就向记者反映,由于《规划》尚未出台,致使一些上马新能源的汽车企业面临再投入的难题。
目前,只有一些小型专用车比较成熟,大型车还依赖于政府采购支持。如果国家的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难有能力长期垫资销售。北方车辆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王明起指出,目前电动车市场难以推广的首要原因是价格。「新能源研发和生产成本高,售价较高,消费者很难接受,所以销量上不去,销量少就无法扩大生产,也就使得降低成本成为一句空话。」
政策利好不少 产业未来可期
不过,业内人士亦指,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规划中可能不直接涉及政府补贴这一块,但从目前看,对公共服务领域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等政策扶持,依然给该产业带来不少利好。
2011年11月10日,相关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试点城市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
2012年1月,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明确了首批49个产品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分析人士认为,如此密集的鼓励政策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隐性补贴」,且「升值」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国家新能源规划显然不会以单一扶持政策出现,除了补贴之外,增加传统汽车的使用成本也是政策导向之一。根据上述政策,免征新能源车型车船税的同时,加大大排量车型车船税征收额度带来的抑制作用亦不可小觑。有分析指,对传统汽车的税费进行调整,加重大排量汽车的赋税,将与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形成巨大合力,在两个领域双管齐下的政策支持,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效果。
车企闻风布局 优胜劣汰难免
「现阶段,国家政策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指出。在他看来,国内新能源
汽车商业化实际上已经启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投资热、投机热、市场冷」是该产业面临的现实尴尬。从新能源汽车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伊始,国内各大小车企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对新能源市场的战略布局。奇瑞、比亚迪、东风、长安等几乎所有整车企业无不闻风而动,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电动车型。
据悉,一汽集团计划到2012年,新能源轿车的产销量将达1.1万辆;东风集团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车的产销量达到5万辆;长安集团规划到2014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达15万辆;上汽集团(600104,股吧)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为30万辆。不仅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情高涨,地方政府的热情更是充分被调动起来,不仅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还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例如,山东济南、湖北襄樊以及湖南株洲等地就宣布要把当地打造成新能源汽车城。对此,专家担心,热情的背后是对利益的争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行业必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一汽、上汽等大车企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加快洗牌过程,那些靠炒作的企业和不具备技术实力的地方工程终将会被淘汰出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表示。
市场化难推行 电池成本奇高
去年11月份广州车展上,尽管内地各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车型,但这些车型仍多为概念车,和前两年状况相比,新能源量产车型比重并未明显增多。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还在以「概念」形式存在于相关公司的业务之中,真正商业化仍待时日。实际上,电动车价格偏高正是阻碍其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据悉,去年10月比亚迪发布的E6售价高达36.98万元,扣除国家及深圳政府12万元补贴,消费者仍需支付24.98万元。而这个价格就可买到很多不错的合资品牌汽车。对于价格的居高不下,业界人士也十分头疼。因为就电动汽车而言,其中电池就占到整车成本的50%左右,只要电池成本下降,整车的价格也就会随之下降。但是,想要降低电池成本却并非易事。广汽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材料技术上仍然受制于国外。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目前还主要依靠进口。这在客观上提升了电池的生产成本。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看来,中国电动车技术和国外最大的差距就体现在电池上。「安全性有待提高,寿命不够长,一致性不够好,成组技术还在成熟当中,恶性竞争和整车厂压价,使得电池现在自我发展能力和研发能力很弱。」他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补贴均为面向整车企业,电池供货商被排除在国家补助之外。由于资金投入分散,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厂家普遍处境不佳。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技术成本更低、技术更为先进的外资新能源车在中国凭政策大行其道,显然有悖于中国借新能源车实现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初衷。
产业亟需规范 商业模式待探
虽然新能源汽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看好,但商业前景依然模糊。目前,各大车企仍处摸索状态,至今还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够准确地说清楚----完全商业化运营的电动汽车究竟是哪种类型;采用哪种技术路线?……「目前,新能源汽车实现商业化的挑战还在于配套产业和售后服务不完善。」西南证券(600369,股吧)汽车分析师刘峰指出,「比如电网的建设和充电装置的设置,再就是混合动力车的制造标准不明晰,是采用插电式还是电动式,这些没有确定下来,国内的生产企业也会显得被动而盲目。」
据记者了解,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最好的深圳,目前也仅有不到60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使用上的不便成为制约电动车普及的关键因素。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日前坦言,「目前,国内企业在电控、电池、电机方面,在满足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专家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地方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规范和引导,建设标准体系和检测评估体系,在未来的锂离子电池产品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加大评估力度,以保证产品未来大规模的市场应用。此外,新能源汽车发展应采用何种商业模式亦是不可规避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之前整车租赁模式也曾试行了一段时间。但相对于传统租赁,新能源汽车租赁在价格、性能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因此在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企业抛弃了。现时,国内主流的商业模式主要有整车销售和裸车销售两种,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是否包含电池。鉴于目前3种商业模式都有明显的缺点,业内人士称国内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争论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