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不可否认,伴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以往被人们误解的铅酸蓄电池,如今被证实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铅污染,制造环节可以有效控制铅污染。但为什么铅污染案例仍然存在?笔者认为,这和行业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执行力不够的监管流于形式,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废旧铅酸蓄电池占再生铅原料的85%以上,由于其成分复杂且数量较多,再生过程比较复杂。发达国家很注意废铅酸蓄电池的收集、贮存和处理,在控制其环境污染和最大限度回收铅、锑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我国的铅酸蓄电池再生产行业,由于没有相关法规,导致其无论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还是在回收管理、再生技术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一直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2007年,发改委发布了《铅锌行业准入条件》,以期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并没能实现预期效果。为了加强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及再生管理工作,2008年,环保部牵头编制了《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和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废铅酸蓄电池铅回收业清洁生产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废铅蓄电池收集者、运输者、再生产者、综合利用者等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为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努力,但效果仍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通过法制建设和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将无力进行环保投入的小企业淘汰出局,促进该行业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