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盈利,毋宁死
不盈利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三点:成本没控制好;错判形势,用错招;模式有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高喊着“产品至上”,要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到接近“完美”。但是这更多像是一种情怀。追求“完美产品”,往往就导致成本增加,这样一来,只剩下三种选择:
1.要么价格跟着加,但是消费者能不能接受,消费力能不能承担,就要打个问号了;
2.要么自己赚少点,回归到老掉牙但又躲不开的一个问题,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和价值的关系;
3.甚至要么自己倒贴点,有出无入,或者入不敷出,什么时候回本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盈利了。这样一旦形成常态和趋势,肯定不利于企业发展。
错判形势的,往往是那些喊着“用户至上”的企业。首先。用户和客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些真正会消费的用户才是客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服务好的人群。而且他们的需求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关注并解决的需求。所以很多企业被一些从“用户”身上发掘出来的数据带偏了,导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最后可能发现,大家都很嗨,但是就是不消费。赚钱才是生意的真面目。合理的生意模式应该是平衡顾客和商家之间的利益,互相得利的一个过程。
至于模式上的问题,往往也就包罗了前面两点。一家上门洗车店有多少种理由活下来?又有多少种理由决定要衰败?首先成本,洗车真的是汽车护理行业赚钱的点么?洗一次车多也就几十块钱,且算是薄利多销的生意。但是上门洗车的成本和利润能平衡么?这种小动作,要价贵了客户不接受,只能开和洗车店差不了多少的价格。但是来一个客户就配得多配一个师傅,人力成本就增加了。而且上门洗车,“上门”“下门”这个过程,算不算时间成本?有人可能说,我只做平台,让合作洗车店的师傅上门去就是了。但是对于洗车师傅来说,洗车的时间成本是没有降低的,还得上门,也就只有两种方式能够吸引他们了。要么比在店里洗车更能赚钱,要么能够比之前有更多的客户。但是这两点都不容易满足,更多的利润如果出在消费者身上,他们大多不愿意,所以只能平台补贴。但更加重要的是,上门洗车真的是刚需么?不是刚需的话,消费者干嘛要多掏钱?不是刚需的话,市场上哪来这么多肉分?而且前面也提到了,洗车的利润并不高,但是美容护理这些赚钱的项目,上门服务的条件限制性太大,基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为什么汽车后市场上门洗车的O2O项目倒下了一大片?
汽车后市场的O2O真的做不了么?
其实也不尽然,只要处理得好,还是有机会从中突围的。
首先就是要控制好成本,控制好成本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找到真正合适的项目,如果一款O2O产品供应端的成本过高,比如上门服务这种,是很容易坍塌的。
第二就是不要神话互联网的威力,汽车后市场大多是实业,终归还是要落实到线下来做的。只有落实到了线下门店,才能够开始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利润。
第三就是要搞明白,补贴到底有什么用。补贴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使用,但是必需能够在别的盈利点上赚回来,否则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白烧钱。也不能够让补贴成为常态。不要低估了你的用户和客户,他们很有可能比你“精”,等补贴撑不下去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无情转身离开。
第四就是纠正观念,生意初期也许不赚钱,但是也不能亏太多。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破冰”仍然毫无起色,没有好转,没有要开始盈利的迹象,就要认真从头复盘,看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及时止损才是正路。盈利爆发,不是人人都能做,也不是人人都能等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