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保护成摆设
在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中,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往往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保证,而很少顾及经销商的利益。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当前汽车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整车销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汽车售后服务领域几乎被边缘化。
除此之外,法律上也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目前国内只有一部2004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却没有所谓的汽车零配件召回的任何法律规范。而事实却是,许多汽车存在的缺陷与一些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服务商有很大的关系。有数据显示,56%的中国汽车用户在他们的车辆上发现了仿冒产品,近三年里,由于使用伪劣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车约占事故车的13%。
随着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比重的增加,市场对于售后服务质量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强烈。但眼下,汽车后市场规模的过快增长却是以侵占优质零部件生产厂家及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2011年的央视“3·15”晚会,锦湖轮胎因为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存在违规生产问题被点名揭露。虽然锦湖轮胎后来实施了召回,但是这种召回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标准可以参考,一直不能获得严格的执行和监督,由此导致其后期维权行为并不是那么顺利。
即便是如今备受热议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也仍然是一部就汽车整车维权的法规。这个规定的第二条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家用汽车产品,是指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的乘用车。此外,虽然三包规定中涉及了汽车零配件问题,但基本上仍然秉承了以汽车整车制造商为核心的宗旨。比如,汽车三包规定的第十一条规定:修理商应当与制造商订立有关合同;第十二条规定,修理商用于三包修理的零部件应当是制造商提供或者认可并检验合格的原装零部件,其质量标准应不低于家用汽车产品生产装配线上的产品。
这份规定,明显与中国目前汽车零配件市场的现状相对脱节,只是承认了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的合法性,而对于其他更大范围的汽车维修保养,尚未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本土力量受压制
除了市场的种种不完善外,中国汽车售后服务体系本身亦存在很大问题。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外强中干。
在汽车整车生产中,外资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要比本土汽车企业强许多。这种现象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目前,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家,国内零部件生产厂商数万家,其他作坊式的汽车售后服务和相关企业不计其数。虽然本土汽车售后服务汽车商数量远比外资企业要多,然而,从整体实力到市场份额,外资都占尽了优势。而且,大多数本土汽车服务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外资企业掌握着中国汽车零配件高端市场的绝大部分。
与这种局面相对应,外资力量控制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外资控股、独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津开发区提供的一个数据显示,天津开发区外方独资的零部件企业,已经占到天津开发区零部件企业总数的60%以上,合资零部件企业占40%左右,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又都为外资控股。
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就像一块正在自我增大的蛋糕。蛋糕诱人的香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其中,但是,其中的问题在于,不断有人在增长的蛋糕中掺假,以次充好,更有外资企业蜂拥而至,而且大块大块地啃噬着蛋糕的主体。而中国汽车企业,反而在分配蛋糕的过程中,不断被挤出核心位置。
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需要中国企业自己加强竞争力,冲向前去与外资争夺蛋糕以外,汽车后市场更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市场规则。这份规则需要保证蛋糕的良性增长,同时需要保证仍然处于弱势的本土汽车企业依赖蛋糕的增长,发展壮大自己。就像今天国家对于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所做的鼓励发展自主品牌一样,我们亦不能无视汽车售后市场中本土汽车企业的存在与弱小。中国汽车售后市场要得到健康的发展,消费者需要行动,本土汽车企业需要行动,国家力量更需要行动。










